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总结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生产工作总结 >> 正文

赤峰市2006年上半年渔业工作总结

来源: 生产工作总结 
    按照2006年全区渔业工作会议和通辽苗种协调会的要求,赤峰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2006年渔业工作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在2006年上半年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根据内渔政发[2006]13号通知精神,现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渔业生产经营发展态势
1、政府支持成为渔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006年赤峰市政府仍然十分重视渔业,上半年继续划拨支农资金支持渔业的发展,给各旗县区作出了表率,进一步提高了赤峰市渔业的地位。主要支持的方面有:强化水产品安全,扶持红山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的建设,动员申报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抓好水产苗种改良和引进,加强宁城县热水鱼种场水产良种场建设;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在红山区桥北镇渔场等8家渔场进行新品种养殖。另外,在7月份市政府副市长准备亲自带队,各主要渔区的旗县区领导、重点渔业单位的负责人参加,到渔业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和招商引资,旨在利用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充分发掘赤峰市的渔业资源潜力,提高渔业科技含量,加快发展步伐。市政府如此持续地重视渔业,给全市渔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契机。

2、水产品市场营销情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更兼水产管理部门的大力宣传,赤峰市水产品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2006年上半年价格与2005年同期持平,同类鱼比外地池塘水产品高出2元/公斤以上。WwW.ZONgJIEfANWeN.cOm规格以上本地鱼市场零售价格是:草鱼12-14元/公斤,鲤鱼7-8元/公斤,鲫鱼7-8元/公斤,雅罗鱼20元/公斤,花鲢7-8元/公斤,白鲢5-6元/公斤。但是由于没有起码的市场监督机制,大部分消费者又缺乏水产品质量辨别能力,外地廉价水产品仍毫无节制地进入赤峰市场,继续形成的倾销局面,严重冲击着本地渔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利用检疫、质量监督等渔政手段确保水产品安全,利用非贸易壁垒维护水产品市场秩序。同时大力调整渔业结构,实现渔业的全年性生产和反季节销售,彻底改变地方渔业春放秋捕、集中上市的陋习,从而确保渔业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3、渔业水域补水情况
干旱缺水仍是制约渔业发展的主要问题。2006年上半年赤峰市降水尚可,有50%的水面通过补水维持了原有面积,是渔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如右旗达林台水库、益和诺尔水库、草原水库、克旗上湾子水库、响水水库、岗更湖、都日诺尔湖、阿旗白音花水库等。有20%的水面缩减面积不大,能够维持正常渔业生产,如宁城打虎石水库、左旗沙那水库、阿旗达拉哈渔场等。有30%的水面没有恢复到原有面积,有的水深不够,达不到鱼类越冬的要求。有的饵料生物缺乏、蒸发量过大盐碱度升高,鱼类生长缓慢,提高水产品产量比较困难。如红山水库、敖汉旗乌兰勿苏水库、右旗巴嘎诺渔场、阿旗哈日朝鲁渔场、翁旗卜日敦渔场、其干渔场等。

4、责任目标落实和渔业生产情况
(1)实现水产品总产量 4180吨,(其中名优水产品1443吨);

(2)投放水花鱼苗1.597亿尾,其中自繁1.801亿尾;

(3)落实中小水面半精养面积5610亩, 网箱养殖1700平方米,网拦养殖333万平方米,池塘养殖名优特1635亩,大银鱼养殖11.8295万亩,养蟹面积2.6955万亩(其中稻田、苇塘0.7万亩)。

二、西辽河流域优质水产品产业带建设
1、继续开展大中水面网栏养殖、网箱养殖和中小水面半精养
网栏养殖在右旗达林台水库、益和诺尔水库、宁城打虎石水库进行,养殖面积333万平方米,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武昌鱼、黄颡鱼;网箱养鱼在红山水库、宁城打虎石水库、钓鱼台水库进行,面积1700平方米,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鲤鱼、罗非鱼;中小水面半精养在翁旗大泡子、松山区山前渔场、宁城打虎石水库进行,面积5610亩,主要养殖品种为草鱼、鲤鱼。

2、继续抓好优质水产品移植增殖工作
年初共投放大银鱼卵3.5亿粒,面积11.8295万亩,其中红山水库2.5亿粒、哈日朝鲁0.5亿粒、扎斯台渔场0.2亿粒、沙那水库0.3亿粒。由于市场持续低迷,今年蟹苗价格走高,河蟹养殖大幅度滑坡,养殖面积急剧缩减,仅为2.6955万亩。另外继续在草原水库引进投放了青鱼和黄颡鱼,旨在转化小型低值野杂鱼虾。中小水面半精养主要养殖常规鱼类,旨在探索成鱼常年持续上市的途径,谋求最佳效益。

3、调整养殖品种,发展名优水产品池塘养殖
在红山区桥北镇渔场、松山区山前渔场、右旗草原水库、元宝山冷水渔场、宁城县热水鱼种场、阿旗乌和朝鲁、克旗五一灌区鱼池等水面,总面积1600亩,投放鲈鱼、青鱼、黄颡鱼、淡水白鲳、彩虹雕、彩鲫和河蟹等苗种35吨。元宝山区利用煤矿地下疏干水继续进行鲑鳟鱼养殖,计划今年生产鲑鱼、虹鳟鱼10吨。宁城县热水鱼种场在保持生产罗非鱼生产的同时,又引进了黄颡鱼和德国镜鲤亲鱼3000尾,为明年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休闲渔业
近几年,赤峰市把在休闲渔业作为调整渔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在红山区桥北渔场、林西县鱼种场、松山区渔场、喀喇沁旗鱼种场、右旗草原水库、翁旗鱼种场和元宝山电厂渔场等地,今年又进一步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水产品加工
在水产品加工上,克旗达来诺日湖的鲫鱼和雅罗鱼,红山水库、阿旗哈日朝鲁湖的大银鱼,红山水库的鲫鱼都采取了礼品盒精包装,销路很好。其中克旗达来诺日湖鲫鱼的价格为12元/公斤、雅罗鱼价格为16元/公斤,红山水库的鲫鱼、草鱼价格为14元/公斤。上半年经过加工的水产品总规模为170吨。在品牌创建方面,我市达里湖鲫鱼和雅罗鱼已注册为内蒙古名牌水产品。;红山水库和宁城县打虎石水库正在申报鲫鱼、草鱼等鱼类品牌。

三、渔政管理
2006年3月22日,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之际,市局组织红山区、松山区水利局执法人员上路宣传有关法律,张贴布告,大力营造以法治渔、依法兴渔的生产氛围。各水域经营者全部领取《水域养殖使用证》,水产管理部门建档后,进行程序化管理,今年要适时开展验证工作。全市渔船总数130艘,登记数130艘,占总数的100 %;检验渔船98 艘,占总数的75 %。

四、水产品质量管理
随着《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的实施,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工作,继续向养殖单位和个人宣传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今年又有5处水面进行了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的申报,总面积4万亩。
在病害防治上,2005年治愈鱼病的水面至今没有复发,今年重点加强了预防、监控和测报工作。
在水产品市场准入方面,根据自治区渔业局的部署、市区两级政府的指示和水产品市场的现状,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防疫站、工商局等部门同意,已自筹部分资金准备建立红山区水产品质量监督检疫所,旨在确保水产品的食品安全。目前赤峰市的食品安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涉及食品的各行业均建立和完善了疫病防治机构,而渔业尚属空白。2006年水生动物的食品安全已确定为赤峰市渔业部门的重要职能,通过水产专业疫病防治机构的职能作用,确保赤峰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市渔业生产健康发展。由市水产站牵头,以红山区生动物疫病防治站为基地,对全市水产品的生产、捕捞、运输、加工和销售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五、渔业科技工作
今年继续在翁旗大泡子渔场和宁城打虎石水库进行“淡水牧场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完善了网具和饲料配制,使之更加成熟。其中翁旗大泡子渔场单产达到100公斤,总产达到100吨。宁城打虎石水库进行试生产。
在敖汉旗四道湾镇开展稻田养殖面积1万亩,品种为河蟹、鲤鱼。
年内开展渔业适用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56人。

六、渔业苗种体系建设
强化良种供给,支持宁城县热水鱼种场水产良种场建设。 2006年春季,随着大部分渔业水域面积的恢复,养殖单位和养殖户苗种需求量开始增加。针对较好的苗种市场形势,赤峰市宁城县热水鱼种场在水花鱼苗生产之前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自治区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了生产能力。鱼种场精心安排了培育亲鱼、清整培育池、调整水质、联系用户等工作。从5月初到6月中旬,共生产水花8000万尾,其中草鱼4000万尾,鲤鱼2000万尾,花鲢1000万尾、白鲢1000万尾。除自留15%外,其余85%售出。
根据自治区水产苗种调运会的要求,赤峰市水产站在苗种调运上做了认真的协调工作。一是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利用赤峰市水产站多年的信誉,向赤峰市的部分用户详尽、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通辽鱼苗早繁场的情况,把他们推荐给通辽早繁场,做到资源共享、供需双赢。二是协调赤峰市宁城县热水鱼种场利用区位优势开拓新市场,把苗种推向河北的承德、唐山、平泉、辽宁的朝阳、凌原等地。由于出苗时间、鱼苗规格、数量、质量、价格以及售中、售后跟踪服务都充分满足了用户的要求,销售十分顺利,用户比较满意。此间共向河北唐山、承德下板城、平泉等地销售水花鱼苗1400万尾,辽宁1000万尾。唐山养殖户放苗后认为热水的草鱼苗种质量好、数量足,运输、下塘成活率达到80%以上,比南方苗50%的成活率高出30个百分点,要求再购进1000万尾草鱼水花。但由于时间已晚生产调节存在极大难度,今年没能满足,明年准备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定单生产。同时,根据用户反馈的需求信息,对今年下一步生产进行了调整,预计再向河北、辽宁地区销售夏花鱼苗300万尾,秋片鱼种5吨。三是巩固赤峰市本地市场,及时与用户沟通,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此间共在本地销售水花鱼苗4000万尾。

七、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报送、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
为了加快渔业产业化的步伐,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协调市场营销,敖汉旗、林西县已成立了渔民协会,开展了引进水产苗种、技术指导、招商引资、开拓市场等工作。赤峰市渔业协会和养蟹协会准备在年内正式成立,确定办公地点,吸纳30名会员,形成利益的共同体。现已在市水产站建立水产品市场信息系统,由专人收集、分析、处理、储藏、发送确定的市场信息,随时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统一开拓市场,促进合资合作。截止6月份,已在内蒙古渔业信息网上发布信息22条,给企业和养殖户传递信息46条。
为弥补渔业资金不足,赤峰市继续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近几年赤峰市宝贵的渔业资源已引起周边投资者的关注,为了确保合作成功,市水产站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双方的合作,本着依法经营、公平合理、互利互惠、诚实守信的原则签定协议,并监督执行。先后促成了草原水库与盘锦合作养殖南美白对虾,敖汉旗四道湾镇、翁旗下泡子渔场与盘锦合作养殖河蟹。上半年共引进资金80万元。7月份市政府组织招商引资成行后,还可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赤峰市今年的重点项目“红山区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 “克旗达里诺尔渔政船”的前期工作己经完成,可研已经上报自治区渔业局,待项目批复后组织实施。

八、存在问题
1、水产品市场急需开拓和完善。目前影响赤峰市渔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技术而是市场,由于技术水平和养殖方式的差异,外地池塘鱼低价倾销由来已久,严重影响了我市渔业的正常发展。应该建立规范的渔政监督机制,通过水产品质量检查和检疫等手段,利用非贸易壁垒节制外地水产品的倾销局面,从而确保水产品的食品安全,提高本地渔业的比较效益。另外,要切实解决养殖品种适销对路的问题,切忌盲目引进新品种,造成产品滞销。

2、养殖方式亟待改进。目前我市渔业生产方式均为秋季捕捞,集中上市,由于竟相压价,极易形成烂市,难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采取网箱、网拦、天然水面半精养的方式,进行全年性生产,做到一年四季均衡供应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3、池塘条件每况愈下,养殖面积

[1] [2] 下一页


内蒙古赤峰市2006年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建议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和有关旗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行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专项推进的实施意见》(赤党字[2006]7号)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使桑蚕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基地、快速培育龙头和提高养蚕效益的特点,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工作目标。

  一、专项推进各项目标完成情况
  
  桑蚕产业是我市“十五”发展规划项目。市委、市政府将桑蚕产业列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6421工程”,作为重点产业在全市进行专项推进。全市以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松山区、翁牛特旗和红山区为重点,在53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120个行政村发展桑蚕产业,当年落实新增桑蚕种植面积1.5万亩,是专项推进目标的150%,养蚕1万张、生产鲜茧40.5万公斤,完成专项推进目标的101%,养蚕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桑蚕生产及加工产值达1000多万元。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累计面积达11万亩,其中大叶丰产桑园达2多万亩。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开发当地资源,组织农民利用柞树养蚕已获成功,今年开发利用2万亩,组织83户农民放养,收购蚕茧15万公斤,带动了北部旗县柞蚕业发展,使我市养蚕业初步形成为“南桑北柞”的发展格局。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1月正式投产,实现了全面正常生产,加工干茧85吨,生产白厂丝25吨,实现产值500万元。全市共发展桑蚕产业合作经济组织34个,培训农牧民16200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专项推进目标任务。
  
  随着桑树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市桑蚕生产出现新亮点。经专家考察和产品检验,我市生产的产品有六项指标高于南方:一是在同样条件下,南方生产的蚕丝长度为1050米,我市为1260米;二是蚕丝离解的难易程度高于南方,南方为61%,我市为82.1%;三是蚕茧出丝率比南方高一个百分点;四是净化度比南方高两个百分点,可以缫制高品质的白厂丝;五是蚕丝的清洁度可以达到98分,比南方高1至2分;六是蚕茧产量普遍好于南方。南方每张蚕茧产量在60至70斤之间,而我市均在80斤以上。
  
  二、专项推进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
  
  《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行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专项推进的实施意见》(赤党字[2006]7号)下发后,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2006年的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做了认真研究,制定并下发了《赤峰市桑蚕产业2006年专项推进实施方案》,明确了2006年的工作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工作重点,制定了保障措施。有关旗县区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桑蚕产业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采取目标管理等措施,将植桑面积、养蚕规模、技术培训等工作重点分解落实到乡镇。各级领导小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负责地开展了工作,桑蚕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喀旗、宁城、松山、敖汉等地政府纷纷出台专项推进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如敖汉旗政府挂靠国家退耕还林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桑蚕产业作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制定了五项优惠政策,推进桑蚕产业发展。一是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和综合开发项目安排大叶丰产桑栽植,凡集中连片30亩以上的,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全旗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叶丰产桑基地3200亩,扶持资金达70万元。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大叶丰产桑基地,凡集中连片达100亩以上的旗发改局、水利局给予打井配套支持,全旗植桑养蚕新打机电井25眼,节水灌溉配套30眼,扶持机泵管带灌溉设备60万元。三是信用联社给予信贷支持,全旗发放贷款达116万元。四是相关部门给予植桑养蚕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支持。五是林业、财政部门积极规划桑园面积并及时兑现农民政策。六是对桑蚕龙头企业实现的利税,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实行税收共享。由于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桑蚕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
  
  9月12日,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在敖汉旗召开了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现场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长钱荣旭出席会议,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李宪章主持了会议。市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责任部门,具体组织承办了这次会议。市供销合作社、敖汉旗委、政府有关领导、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市林业局负责同志和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翁牛特旗、松山区、红山区等旗县区供销合作社主任、茧丝绸公司经理、敖汉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4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了正在筹建的敖汉旗缫丝厂、四道湾子示范桑园和养蚕基地。市供销合作社通报了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及协会工作情况,敖汉旗供销合作社、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和宁城县苏蒙公司介绍了经验。钱荣旭部长代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发表了重要讲话,分析我市桑蚕产业新特点,指出桑蚕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措施,对专项推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供销合作社安排部署了近期任务及市桑蚕协会工作。会议树立典型样板,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领导责任,加大推进力度,为桑蚕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0月8日,徐国元市长在《赤峰农牧业产业化》简报第63期“赤峰市桑蚕产业发展情况”上做出了重要批示:“发展桑蚕产业是我市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新亮点,桑蚕产业的引进和推广不仅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门路,也使我市经济林效益显著提高,较好的体现了绿与富的结合。在今后工作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桑蚕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结合的农牧业产业化路子”。市供销合作社及时将此精神传达到各旗县区供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组织工作的加强,进一步加大了专项推进工作的力度,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基础建设,扩大基地规模
  
  为加强基地建设,全市当年投入苗木资金800万元,重点引进适合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的“792”等优良品种,当年购进苗木200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在落实好新增面积的同时,主产区加强了对已建桑园的管理工作。随着植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市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宁城县苏蒙茧丝绸公司在一肯中、八肯中等6个乡镇、34个行政村、746个农户,共发展桑园2800亩。2006年共养蚕1900张,增长86.3%,实现产值160万元。八肯中乡八肯中村六组农民程志军,植桑18.8亩,今年两期养蚕33长,收入26000元,亩收入1380元,人均年增收6500元。目前,公司发展的桑园已有1010亩进入达产期,今后二十年,农民每年每亩收入基本稳定在1500至2000元之间,植桑养蚕单项收入就为每户平均增收4000元。
  
  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代白勿苏村20户农民,承包本村2000多亩天然柞树林,依托资源发展柞蚕养殖,今年,共投放蚕种120斤,经过三个月的管护,收获蚕茧52500斤,以每市斤4.8元的市场价格出售,毛收入达25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22万元,户均增收1.1万元。市供销合作社就我市柞蚕产业发展情况专门做了调研,以简报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了我市柞蚕产业发展巨大潜力,提出了“南桑北柞”产业化思路,并计划组织外出考察。据统计,喀喇沁旗桑蚕种植面积当年新增200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22000亩;敖汉旗新增大叶丰产桑2594亩、条桑6000亩,条桑、坝沿桑、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70000亩;松山区新增大叶丰产桑400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11000亩;宁城县新增大叶丰产桑52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7000亩;红山区建设示范密植桑园20亩。
  
  (三)加大投资力度,培育产业龙头
  
  2006年,全市已建成投产缫丝厂1家、筹建1家,建成以桑条为主要原材料的纸制品加工厂1家,桑蚕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投资总额3000多万元。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缫丝厂总投资1583万元,占地68.8亩,厂房5520平方米,是一家以“种、养、加”一体化经营为基础,以“贸、工、农”多元发展为方向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目前,产品质量、生丝平均等级达到4A级以上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该公司新招录一线工人37名,完成技术培训,实现了两班生产。缫丝厂二期扩建工程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喀喇沁旗供销社根据桑蚕产业发展形势,计划再增加缫丝生产设备来满足扩大生产需要。 敖汉旗供销社、苏敖茧丝绸公司和江苏省银海茧丝绸公司签订了联合发展桑蚕基地和筹建缫丝厂的协议,计划二年内投资1100万元,建设大叶丰产桑基地和自动化缫丝厂,当年已投入资金200万元。旗政府已在四道湾子镇规划厂地70亩。赤峰赤阳春蚕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征地建设以桑条为主要原材料的纸制品加工厂1家,建设小蚕共育站1处,加工蚕具5000套,建设1700平方米面积的蚕茧收购烘烤站1处。
  
  (四)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水平
  
  全市以赤峰银龙公司、宁城县苏蒙公司和敖汉旗苏敖公司为龙头,引进南方技术员120多名,培养农民技术员1000多名。技术人员较好地掌握了栽植、浇灌、施肥、育蚕、烘烤等生产技术,确保了我市蚕茧质量。市蚕桑业发展协会和各旗县区供销社从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聘请技术顾问,并与大专院校、蚕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加强了技术指导。在桑蚕经营管理中,经营企业与桑农签订产销合同,建立服务档案,内部实行了工作实绩考核、目标化管理等办法。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各地普遍实行了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小蚕共育、统一产品收购、统一烘烤、统一销售;大蚕分户饲养为标志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向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喀喇沁旗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承德蚕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书,聘请了两名专家做为技术总顾问,培养出自己的专业人才40名。与山东青州缫丝厂和浙江中鑫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购销协议。旗供销社制定了《2006年桑园管理工作要点》,提出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尿素40公斤以上,必保浇水三次;二年生桑园产叶量达到800公斤以上,三年生以上桑园产叶量达到1500公斤以上的生产要求和服务标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根据去年危害桑园比较严重的黑绒金龟子等虫害进行了重点防治,由供销社提供农药,组织人员进行联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宁城县苏蒙茧丝绸公司直接引进南方技术人员60名,开展了“手把手的教你技术,心贴心的带你致富”活动,技术人员深入每个植桑农户指导测土施肥、适时浇灌和桑园管理,尤其在养蚕阶段每天为农户发送一张养蚕“明白纸”,为农民直接提供了南方最先进的养蚕技术。为了规范发展产业化,公司在李家窝铺村和新岭村组建了两个“蚕茧生产合社”,共有31个养蚕户入社,密切了企业与农户间的关系,提高了养蚕农户的积极性。李家窝铺村15户植桑养蚕户全部加入蚕茧生产合作社,第一期养蚕19张,平均张产蚕茧43公斤,第二期养蚕49.5张,平均每亩养蚕1.15张,比去年同期每亩多养0.45张蚕。公司正在规范蚕茧合作社,大力推广“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的做法,向办成“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迈进。松山区加强城子乡300亩示范桑园建设,召开了乡镇领导、村干部、养蚕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组织农民学习施肥及剪伐等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桑蚕生产的认识。红山区制定了农民每发展一亩桑园供销社就投入400元股金的扶持

[1] [2] 下一页


内蒙古赤峰市2006年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建议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和有关旗县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行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专项推进的实施意见》(赤党字[2006]7号)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使桑蚕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基地、快速培育龙头和提高养蚕效益的特点,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工作目标。

  一、专项推进各项目标完成情况
  
  桑蚕产业是我市“十五”发展规划项目。市委、市政府将桑蚕产业列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6421工程”,作为重点产业在全市进行专项推进。全市以喀喇沁旗、敖汉旗、宁城县、松山区、翁牛特旗和红山区为重点,在53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120个行政村发展桑蚕产业,当年落实新增桑蚕种植面积1.5万亩,是专项推进目标的150%,养蚕1万张、生产鲜茧40.5万公斤,完成专项推进目标的101%,养蚕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桑蚕生产及加工产值达1000多万元。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累计面积达11万亩,其中大叶丰产桑园达2多万亩。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开发当地资源,组织农民利用柞树养蚕已获成功,今年开发利用2万亩,组织83户农民放养,收购蚕茧15万公斤,带动了北部旗县柞蚕业发展,使我市养蚕业初步形成为“南桑北柞”的发展格局。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1月正式投产,实现了全面正常生产,加工干茧85吨,生产白厂丝25吨,实现产值500万元。全市共发展桑蚕产业合作经济组织34个,培训农牧民16200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专项推进目标任务。
  
  随着桑树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市桑蚕生产出现新亮点。经专家考察和产品检验,我市生产的产品有六项指标高于南方:一是在同样条件下,南方生产的蚕丝长度为1050米,我市为1260米;二是蚕丝离解的难易程度高于南方,南方为61%,我市为82.1%;三是蚕茧出丝率比南方高一个百分点;四是净化度比南方高两个百分点,可以缫制高品质的白厂丝;五是蚕丝的清洁度可以达到98分,比南方高1至2分;六是蚕茧产量普遍好于南方。南方每张蚕茧产量在60至70斤之间,而我市均在80斤以上。
  
  二、专项推进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
  
  《中共赤峰市委、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实行重点产业及重点项目专项推进的实施意见》(赤党字[2006]7号)下发后,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2006年的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做了认真研究,制定并下发了《赤峰市桑蚕产业2006年专项推进实施方案》,明确了2006年的工作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工作重点,制定了保障措施。有关旗县区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桑蚕产业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采取目标管理等措施,将植桑面积、养蚕规模、技术培训等工作重点分解落实到乡镇。各级领导小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负责地开展了工作,桑蚕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喀旗、宁城、松山、敖汉等地政府纷纷出台专项推进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如敖汉旗政府挂靠国家退耕还林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桑蚕产业作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制定了五项优惠政策,推进桑蚕产业发展。一是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和综合开发项目安排大叶丰产桑栽植,凡集中连片30亩以上的,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全旗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叶丰产桑基地3200亩,扶持资金达70万元。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大叶丰产桑基地,凡集中连片达100亩以上的旗发改局、水利局给予打井配套支持,全旗植桑养蚕新打机电井25眼,节水灌溉配套30眼,扶持机泵管带灌溉设备60万元。三是信用联社给予信贷支持,全旗发放贷款达116万元。四是相关部门给予植桑养蚕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支持。五是林业、财政部门积极规划桑园面积并及时兑现农民政策。六是对桑蚕龙头企业实现的利税,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实行税收共享。由于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桑蚕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
  
  9月12日,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在敖汉旗召开了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现场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长钱荣旭出席会议,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李宪章主持了会议。市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责任部门,具体组织承办了这次会议。市供销合作社、敖汉旗委、政府有关领导、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市林业局负责同志和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翁牛特旗、松山区、红山区等旗县区供销合作社主任、茧丝绸公司经理、敖汉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4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了正在筹建的敖汉旗缫丝厂、四道湾子示范桑园和养蚕基地。市供销合作社通报了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及协会工作情况,敖汉旗供销合作社、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和宁城县苏蒙公司介绍了经验。钱荣旭部长代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发表了重要讲话,分析我市桑蚕产业新特点,指出桑蚕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措施,对专项推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供销合作社安排部署了近期任务及市桑蚕协会工作。会议树立典型样板,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领导责任,加大推进力度,为桑蚕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0月8日,徐国元市长在《赤峰农牧业产业化》简报第63期“赤峰市桑蚕产业发展情况”上做出了重要批示:“发展桑蚕产业是我市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新亮点,桑蚕产业的引进和推广不仅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门路,也使我市经济林效益显著提高,较好的体现了绿与富的结合。在今后工作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桑蚕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结合的农牧业产业化路子”。市供销合作社及时将此精神传达到各旗县区供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组织工作的加强,进一步加大了专项推进工作的力度,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完善基础建设,扩大基地规模
  
  为加强基地建设,全市当年投入苗木资金800万元,重点引进适合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的“792”等优良品种,当年购进苗木200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在落实好新增面积的同时,主产区加强了对已建桑园的管理工作。随着植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市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宁城县苏蒙茧丝绸公司在一肯中、八肯中等6个乡镇、34个行政村、746个农户,共发展桑园2800亩。2006年共养蚕1900张,增长86.3%,实现产值160万元。八肯中乡八肯中村六组农民程志军,植桑18.8亩,今年两期养蚕33长,收入26000元,亩收入1380元,人均年增收6500元。目前,公司发展的桑园已有1010亩进入达产期,今后二十年,农民每年每亩收入基本稳定在1500至2000元之间,植桑养蚕单项收入就为每户平均增收4000元。
  
  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台乡代白勿苏村20户农民,承包本村2000多亩天然柞树林,依托资源发展柞蚕养殖,今年,共投放蚕种120斤,经过三个月的管护,收获蚕茧52500斤,以每市斤4.8元的市场价格出售,毛收入达25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22万元,户均增收1.1万元。市供销合作社就我市柞蚕产业发展情况专门做了调研,以简报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了我市柞蚕产业发展巨大潜力,提出了“南桑北柞”产业化思路,并计划组织外出考察。据统计,喀喇沁旗桑蚕种植面积当年新增200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22000亩;敖汉旗新增大叶丰产桑2594亩、条桑6000亩,条桑、坝沿桑、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70000亩;松山区新增大叶丰产桑400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11000亩;宁城县新增大叶丰产桑52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7000亩;红山区建设示范密植桑园20亩。
  
  (三)加大投资力度,培育产业龙头
  
  2006年,全市已建成投产缫丝厂1家、筹建1家,建成以桑条为主要原材料的纸制品加工厂1家,桑蚕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投资总额3000多万元。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缫丝厂总投资1583万元,占地68.8亩,厂房5520平方米,是一家以“种、养、加”一体化经营为基础,以“贸、工、农”多元发展为方向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目前,产品质量、生丝平均等级达到4A级以上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该公司新招录一线工人37名,完成技术培训,实现了两班生产。缫丝厂二期扩建工程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喀喇沁旗供销社根据桑蚕产业发展形势,计划再增加缫丝生产设备来满足扩大生产需要。 敖汉旗供销社、苏敖茧丝绸公司和江苏省银海茧丝绸公司签订了联合发展桑蚕基地和筹建缫丝厂的协议,计划二年内投资1100万元,建设大叶丰产桑基地和自动化缫丝厂,当年已投入资金200万元。旗政府已在四道湾子镇规划厂地70亩。赤峰赤阳春蚕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征地建设以桑条为主要原材料的纸制品加工厂1家,建设小蚕共育站1处,加工蚕具5000套,建设1700平方米面积的蚕茧收购烘烤站1处。
  
  (四)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水平
  
  全市以赤峰银龙公司、宁城县苏蒙公司和敖汉旗苏敖公司为龙头,引进南方技术员120多名,培养农民技术员1000多名。技术人员较好地掌握了栽植、浇灌、施肥、育蚕、烘烤等生产技术,确保了我市蚕茧质量。市蚕桑业发展协会和各旗县区供销社从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聘请技术顾问,并与大专院校、蚕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加强了技术指导。在桑蚕经营管理中,经营企业与桑农签订产销合同,建立服务档案,内部实行了工作实绩考核、目标化管理等办法。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各地普遍实行了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小蚕共育、统一产品收购、统一烘烤、统一销售;大蚕分户饲养为标志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向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喀喇沁旗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承德蚕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书,聘请了两名专家做为技术总顾问,培养出自己的专业人才40名。与山东青州缫丝厂和浙江中鑫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购销协议。旗供销社制定了《2006年桑园管理工作要点》,提出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尿素40公斤以上,必保浇水三次;二年生桑园产叶量达到800公斤以上,三年生以上桑园产叶量达到1500公斤以上的生产要求和服务标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根据去年危害桑园比较严重的黑绒金龟子等虫害进行了重点防治,由供销社提供农药,组织人员进行联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宁城县苏蒙茧丝绸公司直接引进南方技术人员60名,开展了“手把手的教你技术,心贴心的带你致富”活动,技术人员深入每个植桑农户指导测土施肥、适时浇灌和桑园管理,尤其在养蚕阶段每天为农户发送一张养蚕“明白纸”,为农民直接提供了南方最先进的养蚕技术。为了规范发展产业化,公司在李家窝铺村和新岭村组建了两个“蚕茧生产合社”,共有31个养蚕户入社,密切了企业与农户间的关系,提高了养蚕农户的积极性。李家窝铺村15户植桑养蚕户全部加入蚕茧生产合作社,第一期养蚕19张,平均张产蚕茧43公斤,第二期养蚕49.5张,平均每亩养蚕1.15张,比去年同期每亩多养0.45张蚕。公司正在规范蚕茧合作社,大力推广“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的做法,向办成“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迈进。松山区加强城子乡300亩示范桑园建设,召开了乡镇领导、村干部、养蚕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组织农民学习施肥及剪伐等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桑蚕生产的认识。红山区制定了农民每发展一亩桑园供销社就投入400元股金的扶持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五)发挥职能作用,增强服务水平
  
  全市已建立市级行业协会1家、旗县区茧丝绸公司7家、缫丝厂1家、桑蚕专业合作社8家。在专项推进中,市供销社、市蚕桑业发展协会、旗县区供销社、茧丝绸公司、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广大植桑养蚕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市供销合作社及时通报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各阶段情况,联合有关传媒,总结宣传各地在桑蚕产业化经营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抓典型、抓亮点,总结宣传了喀喇沁旗、敖汉旗和宁城县苏蒙公司发展桑蚕产业的经验。10月26日赤峰日报“农牧民周刊”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赤峰市蚕桑业发展协会《桑蚕产业在我市的发展现状及建议》;市供销合作社邀请并协助赤峰电视台拍摄了桑蚕电视专题片,共编发《赤峰蚕业》简报6期,交流内部经验,传递先进技术,积极发挥了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还通过《赤峰农合网》,与全国联网,为提供直接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
  
  三、桑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不平衡。作为新兴产业,我市桑蚕产业主要依靠供销合作社或协会会员单位的自身实力和旗县区政府不同程度的扶持政策来发展,地区间和企业间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桑蚕产业发展上的不平衡。
  
  二是技术不配套。我市桑蚕产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桑园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指导不规范,特别是养蚕环节薄弱,经济效益上不去,影响了一部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发展信心。  
  
  三是资金不充足。尽管各地都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但是资金紧缺仍是制约桑蚕产业加快发展的“瓶颈”。
  
  四是条桑、坝沿桑和柞树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到位。我市条桑、坝沿桑面积很大,柞树资源很丰富,由于综合开发利用不到位,自然资源受到很大浪费。
  
  五是自然灾害造成一定损失。今年,春季低温寡照,直接影响了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而频繁的雹灾又给桑蚕产业造成了一定损失。如宁城县一肯中乡6月18日一场持续10多分钟的冰雹,造成桑园受灾面积1600多亩。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我市蚕茧产量减少3成以上。
  
  四、2007年桑蚕产业化经营工作建议
  
  2007年桑蚕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思路,实施“南桑北柞”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稳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步伐。 2007年桑蚕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密植丰产桑和柞蚕为重点,全市新发展桑树10000亩,养蚕10000张,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为做好2007年的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 
  
  1、促进体制创新。建立健全蚕种检验、病虫害检疫和桑蚕科研专业机构,逐步建立我市植桑养蚕的生产技术指导网。成立以市协会和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统一完善的生产管理及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服务体系。要克服农户经济基础薄弱、种养技术落后的困难,积极争取市、旗县区政府专项资金扶持,补贴茧价、平衡市场,保证产业的良性发展。 
  
  2、抓生产,稳步扩大桑园面积。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的要求,稳步扩大桑园面积。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落实土地面积,筹措生产资金,每年新开辟桑园1万亩左右,推广一年两茬养蚕技术,扩大养蚕规模,为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
  
  3、抓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量。积极做好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加快高效蚕种及高产高效桑树的推广;扩大小蚕共育规模,适应大面积养蚕的需要;加大优良蔟具及上簇管理技术推广力度;推广桑树优质高产种植管理技术和低产桑园改造技术,建立高产、稳产桑园;充分发挥简易大棚、省力化蚕台节本增效的优点,做好简易大棚、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示范、推广;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桑蚕综合利用技术和生态蚕业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蚕业。
  
  4、抓加工、销售,提高效益。我市仅仅作为桑蚕原料供应地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茧丝加工业,拓宽销售渠道,这样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首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吸引外来资金、人才、技术,开发桑蚕基地和建立茧丝加工企业;其次,积极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加大新品种开发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增强带动力和辐射能力;再次,大力扶持发展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桑蚕专业合作组织,以利益为纽带,以民办、民管和民受益为宗旨,引导广大养蚕户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组织、化解风险能力。
  
  5、加强领导,专项推进。继续实行专项推进,全面落实组织、人员、政策和措施,努力提高对桑蚕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和服务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工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对桑蚕产业的扶持力度,从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和农牧业产业化的资金及财税、信贷、项目、土地、水利等各个方面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使这项产业能够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达到绿与富的结合,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From:https://www.zongjiefanwen.com/Article/gzzj/shengchan/201205/10202.html
    Copyright © 2012 总结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