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总结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德育工作总结 >> 正文

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来源: 德育工作总结 
X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奋力创新,积极启动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常州建设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XX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
    2.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技术指南,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暨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新增中小学校园网120个(使全市达到233个);完成常州教育网站新一轮改版,每月点击数超过30万,累计访问量超过800万人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700g;100%学校实现“校校通”,全市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都普及了信息教育技术;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举办网络应用培训班,启动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2.4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以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为重点内容的培训考核,占全市教师人数的88%。wwW.ZONGJiEfanWeN.COM
    3.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XX-2020年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以及6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
    5.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90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来访;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8所(使全市达到36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110余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使全市达到7个);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稳步推进赴境外办学项目。正式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书,在互派专家、校际交流、高层论坛、教育研究、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实施两地教育合作项目,共同促进双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继续实施“金边工程”,重点扶持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在积极鼓励公办学校尽力吸纳的同时,创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少年专门学校,规范各类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495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81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254万元,同时构建快捷透明的爱心通道和帮困助学体系,确保在常州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7.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5所(使全市达37所)、省级实验小学8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44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XX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
    8.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16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18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1563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9.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在多年蓄势的基础上,将常州师专(筹)实质性并入常州工学院,为建设综合性地方大学——“常州大学”打下重要基础;“常州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全部竣工,6所高校1.8万名学生按计划入驻;远程教育站点和高等学历函授站点不断增加,新通过远程教育站点7个(使全市达到18个)、函授站点8个(使全市达44个)。
    10.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常州市民学习信息中心”揭牌成立,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序推进;组织承办省“普通话推广周”开幕式及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评估,评选省百家信得过社会力量办学单位,150多件社会力量办学成果作品参加省展;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各类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万人,全

国成人高考1.6万人次;非学历考试人数大幅上升,英语等级考试增幅达50%,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幅达69%;完成市新三学外语考核3000多人次、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5000多人次、普通话培训测试1.37万人次。
    三.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1.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各校以节日系列教育为主线、以养成体验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召开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通过了“加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编发《传统美德》乡土教材,弘扬爱家乡、重传统的精神风尚;召开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并对学校“四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举行禁毒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倡导文明生活、健康生活;举办“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并与“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组织“成才不忘养育恩,青春热血献真情”无偿献血活动,637名高三毕业生捐献13万毫升血液;开展“弘扬秋白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网上征文评比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环保常州”活动、第六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和“助残日”等活动,大力强化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渗透,使德育工作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和生活化。全年评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76所。
    12.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制定并启动实施“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在接受省厅课改实施情况调研和评估获得好评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课改情况调研,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新课程推进现场会,认真分析课改现状,定位课改进程,交换课改心得,总结课改经验;开展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活动,组织承办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着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同时积极为XX年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一年来的课改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逐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推进,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明显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初步确立,评价方式得以创新,学校开放度不断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受到进一步重视和开发。
    13.实施课题带动,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我们对省、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进行滚动评审,组织国家级课题、省级招标课题7个赴省参加中期评估,举办国家级重点课题——课外文体活动研究工作汇报会,15个省级“九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建立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协调教研组,组建校际学科合作交流小组,广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14.倡导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特色教育。开设学校体育教育论坛,举办第18届“育苗杯”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12届市运会中小学乒乓球赛、健美操、田径比赛、第5届重点中学篮球赛和“职教新苑杯”重点职业高中女子排球赛,组织2.2万余名师生观摩全国残运会;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发挥创造性的勇气和精神;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评选“职教英才”30名,为广大职校生树立成才创业的榜样;举行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在常高校“团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展”、“科学与艺术作品展”;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85.5%,2所学校获国家绿色学校称号,26所学校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45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四.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倾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5.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系统。不断浓厚学习氛围,明确学习重点,更新学习内容,用学习找不足,以学习促进步。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干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采取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广泛开展“学习日”活动、“新三学”及推广普通话、读书活动等;组织3000多名教工参加省职工十六大知识竞赛;认真组织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总结、表彰活动;举办教育系统才艺展示观摩活动暨建设学习型系统推进会;开展“学习型家庭”成果展示和评比表彰活动,真正让学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需求。
    16.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充分整合师培中心、教研室、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单位培训资源,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年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学科培训等109个市级培训班,约1.8万学时,受训人数1.7万名;各类教师合格学历分别达到:高中90.82%、初中96.24%(本科以上44.74%)、小学99.52%(专科以上66.6%)、职高77.41%、幼儿园96.96%(专科以上38.85%)、特教专科以上49.35%;首次面向社会依法认定教师资格4126人;合理设置“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梯队,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成长阶梯,全年新增教坛新秀265名、教学能手225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67名;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的学习、交流和提高工作。
    17.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次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和结构比例,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推进教师职称评聘改革,1972名教师晋升到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继续举办内部教职工交流暨师范生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完善考核奖惩制,改革学校内部分配制度,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大力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努力使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
    五.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全面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18.不断深化依法治教。制订《常州市教育局法制工作规程》,组织机关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加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组织征订国家新颁法律法规汇编840册,认真做好基层单位法规汇编工作;组织开展“依法治教(校)一得谈”征文活动,年内新创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

50余家;组织全市3.1万教育工作者参加“四五”普法考试,切实加强“四五”普法工作。
    19.浓厚调研风气,加强督导检查。先后开展辖市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高校校务公开、学校保卫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学校食堂卫生、节假日“减负”、学校执行收费公示制等各项检查;强化对辖市区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做好校长离任、改制企业的审计和评估工作;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聘用兼职督学,建立督导责任区,开展对辖市区基础教育课改现状、外来工子弟学校、局属学校收费状况等调研,对30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0.全面整治教育乱收费。组织收看全国、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成立规范教育收费领导小组,不断推进收费公示制和收费规范学校创建工作,建立教育行风网页,开通行风评议热线,向社会公开行风建设九项承诺;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严格督查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情况,重点处理信访和行评热线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违规收费。
    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党建工作
    21、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在省教工委、市委组织部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党工委的职能,逐步理顺了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年内,先后召开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两次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大力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22.着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大力培养教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从事职业的最大幸福。开展“展师表、铸师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1102名青年教师参加演讲比赛,36个青年教师集体、2204名青年教师参加“真情献社会”教育进社区活动,为53个社区提供教育文化服务,843名青年教师参加“挚爱献学生”结对助学活动,1566名青年教师参加“青春奏华章”素质展示活动;举办“新天地花苑杯”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在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期间,评比表彰了一批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十佳爱生标兵”,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3.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工作实绩为标准,以平时考核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好班子”创建活动,全年共表彰了35个基层班子,占全局的70%;修订下发“基层单位党政领导议事规则”,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集体创造力;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校科级干部专题培训班、新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校长高级研修班、第五期局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深化校科级干部“五个一”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推行校科级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和轮岗制度,全年局属调整优化12个基层班子,提任21名年轻干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和考察结果反馈制,进行“阳光作业”,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出台“在局属学校中试行校长任期制的意见”,探索解决“能上不能下”的干部使用现状,形成任命制、选聘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干部任用制度,大力营造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24.扎实推进党风、政风建设。召开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深入开展“两个务必”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单位领导党纪条规和廉洁从政知识书面测试;向机关中层干部和基层领导干部发出干部廉洁自律公开信,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利用反腐典型、“以案说教”,抓好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防腐倡廉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召开机关干部工作研讨会,强化教育行政对基层学校的“指导、服务、评价”三项职能;开展“行政主动服务学校主动发展”大讨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优化服务态度,改革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真正落实“三多三少”;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好事实事”竞赛活动,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各处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推行教育便民“九项措施”,做到办事“六公开”,实行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加强上下联系互动,把解学校发展之忧、帮师生生活、学习之难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受到了群众和基层学校的广泛好评。
    25.积极做好信访、群团、宣传、稳定等其他工作。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制,加大信访举报的调查处理和案件查处力度;大力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扩大阵地,全面宣传常州教育政策、成绩和做法,让社会了解、理解和支持教育,营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全力抗击“非典”,切实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
                               二oo三年十二月

4页,当前第4页1234
常州市教育局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06年,是全面实施常州教育“十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教育事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上半年,我们在省教育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以创建学习型系统为抓手,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为根本,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全面完成年度教育工作目标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2006年上半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工作重点,加快教育发展
1、加快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强化“两基”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新通过省级实验小学13所(使全市达到46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到34所),省级重点高中4所(使全市达到23所,其中国家级示范高中8所),省级实验幼儿园8所(使全市达到32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常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方案招标确定,首期规划5600亩土地的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械学院、常州化工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升格成立,使全市高职院达到5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华东师大、天津大学远程教育校外站点先后在我市设立;武进电大升格为江苏电大武进学院;江苏石油化工学院二级学院——怀德学院成立。上半年,全市共组织15297人参加全国成人高考,7314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旨在为市民学习提供菜单式服务的“常州市民学习信息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武进罗溪、夏溪、金坛白塔、溧阳天目湖等4个“5112”教育富民工程示范基地建成;完成各类成人培训23.6万人次,成人文化补习近1000人。中新合作爱儿坊幼儿学苑、新创国际电脑学院常州培训中心相继筹建,4所学校新获聘外资格(使全市达到27所),1所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具有接受国外中小学生来校就读资格。
2、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列为市政府2006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常州市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主体工程峻工;新村配套学校常州市勤业中学完成建设,各项搬迁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常州外国语学校外籍专家楼、正衡初中教学办公楼、职教中心信息教育中心等主体建筑基本竣工;武进新苑高中一期工程、新区国英小学二期工程、天宁解放路小学扩建工程、溧阳职教中心一期工程、金坛金沙中学建设工程等稳步推进;溧阳上兴中学、上黄中学、周城小学、大溪中学、社渚中学、新北区龙虎中心小学等危房改造全面启动。
3、适应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推进新一轮教育布局规划
全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公布后,我们及时召开天宁—钟楼区、武进—新北区教育工作衔接协调会,积极帮助解决教育工作移交、对接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推进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全面部署大市范围内的教育布局规划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发展优质教育,努力构建全市教育合理布局。
4、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上半年新增校园网17个(使全市达到49个)、简易校园网40个(使全市达到121个),完成常州教育网改版,使其每月点击数超过了15万,教育局机关、教研室、教科所等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常州城域教育网完成论证并启动建设,钟楼、新北、天宁区教育信息中心及学校完成虚拟主机托管,“钟楼教育”、“溧阳教育”、“新北教育”网站先后开通。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250G,24万个文件,500部视频资源。全市9336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了第二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小学高年级和农村初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职业学校已全部将信息技术

4页,当前第1页1234

应用列入必修课程。组织26万人参加“常州教育网站杯”网络文化活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比赛、职业学校多媒体课(学)件比赛,我市《长城的历史作用》等网络课件获国家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评比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
5、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
上半年,各类考试较为集中,做好各项考试招生工作,有利于加强社会稳定、推进教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市区“小升初”、中考中招工作:编制市区各小学施教区图,依法规范就近入学工作;全市45312名初中学生顺利通过升学体育、文化考试;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举办中职招生咨询市场,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早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职业类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普高热”,并保证中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今年继续实施将省重点高中公办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各初中校的办法,并在去年2所重点高中试行的基础上,扩大到了全市11所省重点高中。另外,上半年,我们还认真组织了初、高中各学科结业考试,高三一模、二模考试及分析研讨会,初、高中学生英语口语等级测试工作等等。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审批确定了首批2000余名课改实验教师,积极组织相关学科新大纲、新教材的学习和培训工作。课改实验教师接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初中语文、初中数学、中小学体育等学科培训15000人次、通识培训3500多人次;职业学校全面施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扩大课程分层教学面,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大兴教育教学科研
面向中小学校,公开招聘了市级兼职教研员26名,壮大教科研队伍;在确认467项国家级、省、市级教科研课题的基础上,新设立341项青年教师研究课题;通过审核,确定省常中等28所学校为首批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组织召开“苏锡常镇扬五市高三语文研讨会”、“2006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研讨会”、“常州市初中毕业生与升学考试暨小学毕业考试研讨会”、“常州市省级实验小学第二届群体研究协进会”等。我市对高三“3+x”科目设置改革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考试中心和兄弟省市教研部门的重视和好评;在当前高考模式不断变化的形势下,我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又创佳绩,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张璇同学以685分成绩位列全省第一名。我市高考的万人进线率、市区本科上线率、市区平均总分三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总分名列前20名的考生中,我市(含金坛、溧阳)占了1/5。加强职校教学模式、实训模式研究,职校生中级工达级率达99.1%,2006年初步就业率95.3%。组织1662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1599人被录取,本科达线率、十二个专业总分、平均分、600分以上人数比例、总录取率、本科录取率等均居全省前列,单招升学人数占毕业生人数比例达25.6%。
3、大力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2006年是我局确定的“德育工作研究年”。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调研,并为下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作好充分准备。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开展6·26禁毒征文比赛;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和第九届高校思政年会论文评比,组织高校第二次邓小平理论公开课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成立“大学生法律自我援助中心”,溧阳市创立了“希望之星”助学奖励基金,做好帮困助学工作,上半年,市帮困助学金办公室对1500多名在常就读的特困生发放助学金近137万元;举行助残捐赠活动,组织学校及社会各界向聋哑学生捐款近60万元。


4.推进中小学特色

4页,当前第2页1234

教育
2006年上半年,我们成功承办了全省中小学特色教育校长论坛,召开全市“实施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总结表彰大会,举办市17届“育苗杯”田径比赛、“世纪印象”常州市教育系统艺术作品展、首届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论坛活动、首届中学生英语口语节目电视大赛、中小学素质教育案例评选、职校学生“五项技能”竞赛等等。组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协会,认真制订“常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节活动方案”,全面启动“科技节”各项筹备工作。组织常州地区“全国初中物理”、“全国中学生生物学”、“江苏省初中化学”、“江苏省高中化学”、“江苏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应用竞赛”、江苏省1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均取得了领先的竞赛成绩。在全国“小海鸥”杯职校生作文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走向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均获组织奖。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田家炳中学获“学校团体奖”(全省共20名)和“优秀科技活动奖”一等奖(全省共11名)。
三、努力构建学习型系统,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1、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
成立“学习型系统”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进一步健全各校学习制度、读书制度、培训制度等,规范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学习行为,使学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定标准,使单位和个人明确目标,以评价促学习、以软件换硬件、抓课题带学习、表彰先进、组织考试等方法,使学习转化为单位和个人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开展转岗培训,推进市民外语、计算机学习,向社会教育资源开放,全面开展公务员、教师普通话培训考核,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教育系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争当学习型个人的热潮。在全市各“学习日”都认真组织全系统教职工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计算机上网操作培训、公民道德法制教育等等。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深化“让教育充满爱”主题教育,订发《教师道德修养读本》,全面开展教师师德规范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和省“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汇编印发《家访有感》优秀征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征文比赛,不断加深教育工作者“热爱人民、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的美好感情,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继续开展“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创建活动,10个单位新列入“好班子”行列,使直属单位“好班子”达到36个(占总单位数的82%)。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上半年,举办6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222位校级干部接受了培训,钟楼区组织了第四届校长教育教学公开研讨活动;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学习、交流、提高工作;加强对校长助理的考察、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学校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工作,直属单位近300名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任职;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提高了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考察结果的真实性;继续深化“五个一”活动,对校科级干部150余篇教科研论文进行了评比。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业务水平;制订《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深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完善“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全面启动实施教师资格认定。改革机制,逐步推进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启动2006新进人员见习期、试用期人事代理制;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舞蹈比赛、常州市特教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做

4页,当前第3页1234

好新师资招聘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组织评选中小学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职校第二批骨干“双师型”教师,向省推荐的13位特级教师候选人,100%获得了通过。参加全国和省级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我市教师共获全国一等奖3名,省级一等奖12名。
四、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1、切实推进依法治教
配合省教育厅在常召开全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征订省编《教师“四五”普法读本》2.8万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成立了“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订普法规划和学法计划,全面启动“四五”普法;督促学校制订和完善章程,100%的直属学校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订。开展“依法治校”工作评估,47所学校经评估确认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工作先进单位”。完善教代会制度,认真贯彻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工作。
2、加强教育检查、督导工作
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成立常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修订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发挥教育督导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中小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情况调研、中小学“减负”、学校危房改造工作督查、幼儿园改制情况调研、外来工子弟学校情况抽查、学校安全工作检查等等,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加大教育纪检监察力度
召开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会议,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后出台了“教育基本建设实施全过程廉政监督的意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的若干规定”;进行图书、教材采购回扣专项清理;武进区结合“三个代表”学教,扎实开展了“勤廉之风万人评”活动;加强教育审计,推行收费公示制,开展“规范中小学收费达标县(市、区)”“回头看”活动,有效遏制了中小学乱收费现象。
4、浓厚调研之风、落实行政效能监察,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2006年是中央确定的“调查研究年”、“转变作风年”,全体机关干部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周活动,深入课堂、了解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倾听师生意见,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开设局长信箱、设立局长接待日、推行政务公开,结合开展“文明机关”创建活动,认真学习市政府关于“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的通知精神,机关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受到了群众和基层学校的欢迎和好评。
2006年上半年,我局共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地区“支持儿童”活动组织奖、全国职教先进集体、全国女职工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妇女儿童事业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希望工程”贡献奖、江苏省“党建带团建”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先进基层党校、江苏省创建“五四红旗团委”组织奖、江苏省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等殊荣

4页,当前第4页1234
2009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 XX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高举“教育为人民服务”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发展不动摇,锐意改革,奋力创新,积极启动学校主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常州建设特大城市、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XX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整体发展,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
    1.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市100%的乡镇达到教育基本现代化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现代化内涵,修订区域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完善并积极启动实施辖市(区)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规划。
    2.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制订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技术指南,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暨教育技术应用工作会议,中小学信息技术建设和应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市新增中小学校园网120个(使全市达到233个);完成常州教育网站新一轮改版,每月点击数超过30万,累计访问量超过800万人次;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加快,容量已达700g;100%学校实现“校校通”,全市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都普及了信息教育技术;大力推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与应用,举办网络应用培训班,启动新一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2.4万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以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为重点内容的培训考核,占全市教师人数的88%。
    3.规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为适应常州特大城市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XX-2020年常州市区教育布局规划,并积极启动实施新一轮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对物资学校、旅游学校、三职高等3所职业类学校进行优化整合,会同新北区政府采取股份制形式筹建一所公办股份制中等职业学校——新北区职教中心。
    4.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市北郊中学新北校区、常州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市二中整体改造、花园中学多功能教学楼等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少年科学艺术宫二期工程、正衡初中学生公寓、三中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实验中学图书综合楼、刘国钧职教中学图书馆扩建、聋哑学校整体改造以及6所学校的塑胶跑道等工程按时竣工。
    5.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全年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出国(境)考察、培训90人次,接待国(境)外教育团组21批、计80余人来访;新通过聘外资格学校8所(使全市达到36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110余名,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使全市达到7个);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稳步推进赴境外办学项目。正式与北京朝阳区签订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书,在互派专家、校际交流、高层论坛、教育研究、合作办学、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实施两地教育合作项目,共同促进双方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注重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6.着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在招生工作中,大力宣传“家门口的学校都精彩”和“要择校、找民办”政策,严格管理和控制“分流”渠道和数量,“小升初”依法实行就近入学;中招工作继续实施重点中学30%名额分配各初中校的做法,严格按照省厅文件精神,扩大高中统招比例,择校实行“三限”政策(限钱数、人数、分数);在重点普高录取前,专门举办中职招生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使大部分预计在普高分数线下的考生尽早明确就读方向,理智地选择适合的学校,保证了公办与民办、普高与职校、热点与非热点等各级各类学校各得其所,共同发展。
    继续实施“金边工程”,重点扶持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到薄弱学校从教;全面启动实施“蓝天计划”,出台“常州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管理办法”,在积极鼓励公办学校尽力吸纳的同时,创办蓝天实验学校、新市民子弟学校等流动儿童少年专门学校,规范各类外来工子弟学校办学行为,保障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全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2495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81万元,市区各级各类学校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254万元,同时构建快捷透明的爱心通道和帮困助学体系,确保在常州就读的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7.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建设,新增省级示范实验幼儿园5所(使全市达37所)、省级实验小学8所(使全市达54所)、省级示范初中10所(使全市达44所);全面开展星级高中转评工作,100%的省重点高中顺利转星。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8%;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99%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全市初中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96.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XX年,在高考模式改革的情况下,我市再次取得佳绩:万人进线率为万分之十九,第六年保持全省第一;本科录取率56%,其中市区高达70%,名列全省前茅;6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数比例为万分之四十八,位居全省第一,超省平均一倍。
    8.职业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大力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新创省级示范专业16个,市级示范专业(含中专校)18个,市区职校生中级工达标率达98%,一次就业率达96%;1563名职校学生参加全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考试,本科达线率达44%,职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35%,名列全省前茅。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9.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在多年蓄势的基础上,将常州师专(筹)实质性并入常州工学院,为建设综合性地方大学——“常州大学”打下重要基础;“常州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一期工程全部竣工,6所高校1.8万名学生按计划入驻;远程教育站点和高等学历函授站点不断增加,新通过远程教育站点7个(使全市达到18个)、函授站点8个(使全市达44个)。
    10.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常州市民学习信息中心”揭牌成立,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有序推进;组织承办省“普通话推广周”开幕式及系列活动;开展社会力量规范办学和教学质量评估,评选省百家信得过社会力量办学单位,150多件社会力量办学成果作品参加省展;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各类培训人数达52万人次。全年组织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4.4万人,全国成人高考1.6

万人次;非学历考试人数大幅上升,英语等级考试增幅达50%,计算机等级考试增幅达69%;完成市新三学外语考核3000多人次、省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5000多人次、普通话培训测试1.37万人次。
    三.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1.坚持“德育为首”,拓宽德育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各校以节日系列教育为主线、以养成体验教育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首次召开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通过了“加强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若干意见”;编发《传统美德》乡土教材,弘扬爱家乡、重传统的精神风尚;召开市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下发《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并对学校“四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举行禁毒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倡导文明生活、健康生活;举办“新世纪,我能行”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并与“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组织“成才不忘养育恩,青春热血献真情”无偿献血活动,637名高三毕业生捐献13万毫升血液;开展“弘扬秋白精神,建设学习型城市”网上征文评比活动、“携手共创城乡文明”结对活动、“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环保常州”活动、第六届“心手相连,汉藏同胞共迎新年”活动、“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和“助残日”等活动,大力强化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和渗透,使德育工作做到经常化、系列化和生活化。全年评出“常州市中小学德育先进学校”76所。
    12.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制定并启动实施“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方案”,在接受省厅课改实施情况调研和评估获得好评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小学课改情况调研,召开课程改革研讨会、新课程推进现场会,认真分析课改现状,定位课改进程,交换课改心得,总结课改经验;开展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活动,组织承办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进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比交流,着力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和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组织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活动,着力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同时积极为XX年即将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一年来的课改实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意识得到增强,校本课程逐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推进,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明显转变,学生主体地位初步确立,评价方式得以创新,学校开放度不断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受到进一步重视和开发。
    13.实施课题带动,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我们对省、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进行滚动评审,组织国家级课题、省级招标课题7个赴省参加中期评估,举办国家级重点课题——课外文体活动研究工作汇报会,15个省级“九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建立学科教研组、学校教研组、市级教研组三级教研网络和多学科、跨学科的协调教研组,组建校际学科合作交流小组,广泛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全面推动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14.倡导全面发展,大力加强特色教育。开设学校体育教育论坛,举办第18届“育苗杯”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12届市运会中小学乒乓球赛、健美操、田径比赛、第5届重点中学篮球赛和“职教新苑杯”重点职业高中女子排球赛,组织2.2万余名师生观摩全国残运会;举办常州市首届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发挥创造性的勇气和精神;会同市委宣传部等八部门评选“职教英才”30名,为广大职校生树立成才创业的榜样;举行中小学英语口语大赛、在常高校“团队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展”、“科学与艺术作品展”;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85.5%,2所学校获国家绿色学校称号,26所学校获得省“绿色学校”称号,45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绿色学校”。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四.推进学习型系统建设,倾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5.扎实推进建设学习型系统。不断浓厚学习氛围,明确学习重点,更新学习内容,用学习找不足,以学习促进步。把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干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结合教育工作实际,采取举办讲座、论坛、报告会等形式,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广泛开展“学习日”活动、“新三学”及推广普通话、读书活动等;组织3000多名教工参加省职工十六大知识竞赛;认真组织学习型系统工作先进单位总结、表彰活动;举办教育系统才艺展示观摩活动暨建设学习型系统推进会;开展“学习型家庭”成果展示和评比表彰活动,真正让学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内在需求。
    16.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充分整合师培中心、教研室、电教馆、信息中心等单位培训资源,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年举办新教师上岗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学科培训等109个市级培训班,约1.8万学时,受训人数1.7万名;各类教师合格学历分别达到:高中90.82%、初中96.24%(本科以上44.74%)、小学99.52%(专科以上66.6%)、职高77.41%、幼儿园96.96%(专科以上38.85%)、特教专科以上49.35%;首次面向社会依法认定教师资格4126人;合理设置“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五级梯队,逐步建立中小学教师成长阶梯,全年新增教坛新秀265名、教学能手225名、特级教师后备人才67名;着力抓好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的学习、交流和提高工作。
    17.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首次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和结构比例,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推进教师职称评聘改革,1972名教师晋升到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继续举办内部教职工交流暨师范生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洽谈会,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完善考核奖惩制,改革学校内部分配制度,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大力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努力使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落到实处。
    五.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全面推进教育行风建设
    18.不断深化依法治教。制订《常州市教育局法制工作规程》,组织机关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加强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组织征订国家新颁法律法规汇编840册,认真做好基层单位法规汇编工作;组织开展“依法治教(校)一得谈”征文活动,年内新创建依法治校先进单位50余家;组织

全市3.1万教育工作者参加“四五”普法考试,切实加强“四五”普法工作。
    19.浓厚调研风气,加强督导检查。先后开展辖市民办中小学规范办学、高校校务公开、学校保卫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学校食堂卫生、节假日“减负”、学校执行收费公示制等各项检查;强化对辖市区审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做好校长离任、改制企业的审计和评估工作;召开常州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聘用兼职督学,建立督导责任区,开展对辖市区基础教育课改现状、外来工子弟学校、局属学校收费状况等调研,对30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综合督导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0.全面整治教育乱收费。组织收看全国、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成立规范教育收费领导小组,不断推进收费公示制和收费规范学校创建工作,建立教育行风网页,开通行风评议热线,向社会公开行风建设九项承诺;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严格督查执行高中招生“三限”政策情况,重点处理信访和行评热线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违规收费。
    六、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大力推进教育党建工作
    21、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在省教工委、市委组织部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常州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并明确了党工委的职能,逐步理顺了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年内,先后召开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两次中小学党建工作会议,交流各地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响应市委号召,大力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
    22.着力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学生”的美好情感,大力培养教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从事职业的最大幸福。开展“展师表、铸师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1102名青年教师参加演讲比赛,36个青年教师集体、2204名青年教师参加“真情献社会”教育进社区活动,为53个社区提供教育文化服务,843名青年教师参加“挚爱献学生”结对助学活动,1566名青年教师参加“青春奏华章”素质展示活动;举办“新天地花苑杯”青年教师师表形象大赛;在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期间,评比表彰了一批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十佳爱生标兵”,深入开展“社会尊师重教,教师回报社会”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23.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以作风建设为重点,以工作实绩为标准,以平时考核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好班子”创建活动,全年共表彰了35个基层班子,占全局的70%;修订下发“基层单位党政领导议事规则”,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集体创造力;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校科级干部专题培训班、新任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校长高级研修班、第五期局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深化校科级干部“五个一”活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推行校科级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学校中层干部竞聘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和轮岗制度,全年局属调整优化12个基层班子,提任21名年轻干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察预告和考察结果反馈制,进行“阳光作业”,增加透明度和公开度;出台“在局属学校中试行校长任期制的意见”,探索解决“能上不能下”的干部使用现状,形成任命制、选聘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干部任用制度,大力营造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24.扎实推进党风、政风建设。召开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深入开展“两个务必”主题活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单位领导党纪条规和廉洁从政知识书面测试;向机关中层干部和基层领导干部发出干部廉洁自律公开信,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利用反腐典型、“以案说教”,抓好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防腐倡廉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召开机关干部工作研讨会,强化教育行政对基层学校的“指导、服务、评价”三项职能;开展“行政主动服务学校主动发展”大讨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优化服务态度,改革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真正落实“三多三少”;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好事实事”竞赛活动,并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各处室考核的重要指标;推行教育便民“九项措施”,做到办事“六公开”,实行民主监督,推进政务公开;坚持每月深入基层调研,加强上下联系互动,把解学校发展之忧、帮师生生活、学习之难作为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受到了群众和基层学校的广泛好评。
    25.积极做好信访、群团、宣传、稳定等其他工作。进一步落实首问责任制,加大信访举报的调查处理和案件查处力度;大力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扩大阵地,全面宣传常州教育政策、成绩和做法,让社会了解、理解和支持教育,营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大力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全力抗击“非典”,切实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稳定。
                               二oo三年十二月



4页,当前第4页1234 From:https://www.zongjiefanwen.com/Article/gzzj/deyu/201205/12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 总结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