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总结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部门工作总结 >> 正文

2011年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来源: 部门工作总结 

2011年,面对甲型流感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全市会展业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以“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为统领,紧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的“三个机遇”,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加快“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总部集聚区、中国节庆活动中心”建设,在会展经济规模、拉动作用、产业知名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实现了会展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展示成都震后新形象,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作出明显贡献。

一、2011年全市会展经济工作情况

(一)主要特点和成效。

1、会展产业发展呈加速度态势,行业运行质量较高。统计显示,预计2011年全市会展业直接收入25.52亿元,增加值18.7亿元,同比增长35.2%,超计划目标15.2个百分点;共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320多个,同比增长23.04%,其中专业展会100多个,论坛和学术会议100多个(全市全年举办各类会议1.48万个,大型综合专业论坛和学术会议100多个),节庆活动120多个;全市展览总面积达170万平米,同比增长21.4%。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82个专业展览会,平均规模超过1万平米, 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达8个,增加3个;在娇子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XX多场会议中,平均参会人数超过300人。

2、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会展产业链竞争力增强。2011年,全市参展参节参会人数超过7240万人次,其中外地来蓉人数超过1062万人次,直接带动旅游、广告、餐饮、娱乐、交通、信息通讯等服务业的发展,拉动消费215.2亿元,增幅超过22%。www.zOnGJIeFAnWEn.cOM沿海和香港、台湾等地来蓉设办事处和分公司的会展企业新增数十家。其中世纪城洲际集团的效益排名其全集团亚太区各分部效益第一。

3、展会品牌影响力突出,行业知名度提升。2011年,我市专业展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的趋势,第80届全国糖酒会、第10届成都家具展、第12届成都汽车展、第10届西博会、第62届医博会、第62届药交会等展会规模均在8万平米以上,同比增长均超过20%以上;论坛和会议规格、规模普遍提高,如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七届软洽会、第八届中国律师论坛、2011国际茶叶大会、首届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论坛、2011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泌尿外科会议等;节庆赛事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如第六届美食旅游节、第二届中国非遗节、2011年成都购物节、成都啤酒节、第五届会展文化节、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等。

2011年,我市在国内外会展业界内的影响迅速提升,被誉为“中国会展经济的领跑者”。继2011年中国贸促会将成都与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列为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2011年,成都被业界评为“中国十大会展城市”、“中国十大魅力会议目的地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等。

4、会展国际化程度提高,推动成都对外交流合作加快。2011年,成都会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其中:糖酒会首次设立1万平米国际红酒专馆;医博会3000家参展企业和12万客商中国际化程度超过60%;亚欧首脑会议的45个成员国和相关国际支部的代表出席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十届西博会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4938家企业参展,6位外国政府首脑和27个国家的70位部长级官员、驻华使节,以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出席;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总决赛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位世界顶级选手参赛。

『 1 』『 2 』『 3 』

(二)主要做法。

1、实施三大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会展之都”建设步伐和会展产业科学发展。2011年以来,成都创新实施“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实施“三步走”阶梯式发展战略,即2011年建成中国中西部会展名城,2020年建成亚洲内陆会展名城,2030年建成“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重要会展名城;实施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总部集聚区、中国节庆活动中心”三大具象目标发展战略。2011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第一步目标今年提前实现。

2、创新申办机制,提升会展业国际化水平。在京设立联络处,加强与国家部委、行业协会联系,申办到2011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泌尿外科会议等9个项目;整合部门资源,联合申办到第八届中国律师论坛(已办)、第20届中国图书博览会等;深化与中糖集团、国药集团、欧盟国际商会的合作,提升糖酒会、医博会、药品会、欧洽会等展会的合作层次;拓展与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公司、中国电子展览集团、华博励展、中国机械联合会、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引入并定点打造中国成都微电子展、中国西部电子展、中国西部礼品展、中国西部制造业博览会、中国网货交易会等。

3、优化会展发展环境,提升办展办会水平。完善会展政务服务“一站式”工作机制,对不同规模和档次的展会实现分级服务和管理。完善会展统计工作,对大型展会节庆活动开展专项调查,加强产业运行质量监控。对市政府举办的重点会展节庆活动实施招投标制度,引入行业优势主体、知名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展览企业办展办会,保证了我市自办品牌展会节庆活动的提档升级,如美食节、软洽会、西博会成都馆、购物节等。成都会展行业协会、成都旅游行业协会、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等协会支部100多家企业发起并建立会展旅游联盟。

4、立足全域成都,推动区县节会经济大发展。将美食节、购物节等重点节会向二、三圈层区(市)县延伸,扩大品牌覆盖面。以“城乡一体化、扩大内需”为目标,按照“一区(市)县一主节”原则,扶持每个区(市)县重点打造1―2个品牌节会。统计显示,2011年区(市)县节会活动超过110次。

5、加强营销推广,提升会展产业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以营销成都为目标,联合相关部门策划并启动2011年上海世博会成都市相关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各大新闻机构合作,分阶段有重点开展会展产业和重点展会宣传。将糖酒会、软洽会、西博会、医博会、药品会、律师论坛等展会作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宣传城市和行业。发挥贸促会渠道优势,利用国际经贸活动平台,先后在韩国、法国、巴西等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开展推广。全面展开与《中国会展》、《会展财富》等5家会展专业媒体合作以提升我市在会展业界的影响。

(三)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虽然2011年我市会展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突出:一是西安、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城市超过20万平米新场馆近两年内将投入使用,追赶势头迅猛,对我市会展场馆硬件设施形成挑战,对展会申办形成更大压力;二是国际国内一流的品牌展会的缺乏,影响了我市会展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三是我市会展节庆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还有待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本土会展龙头企业和专业人才的培育。(1)(2)(3)

二、2011年会展经济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以“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部署为指导,发挥城市比较优势和会展先发优势,深入实施“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会展业总体发展战略,实现会展业的跨越创新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亚洲内陆会展名城”建设,加快“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发展步伐。2011年,全年计划举行会展节庆活动360个以上,会展产业直接收入增长20%,超过30亿元以上,拉动消费270亿元,5万平米以上展会8个,新申办展会10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

1、规划先导,全面提高“会展之都”建设水平。深化《成都建设“会展之都”课题》研究,按要求制定《成都市会展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中国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单项规划。主要确定成都会展的国际目标定位、重点发展领域和功能区、重点打造品牌和龙头企业、政策措施等。

2、以打造对外交流合作平台为主线,加强自办品牌培育,办好承接展会。高起点策划并创办2个国际论坛;承办好全国糖酒会、全国书博会、全国药交会、全国药机会等;巩固并提升自办品牌会展节庆活动,自办展有西博会、家具展、汽车展、电子展、礼品展、鞋展等;节庆活动有美食节、购物节、桃花节、放水节等;论坛和会议有欧洽会、软洽会、新能源论坛、网商大会、化工新材料论坛、零售商大会、医学论坛、环境论坛、美食论坛、统筹城乡论坛等。

3、扩大招展引会网络,增强展会申办效果。推广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展会申办北京联络处工作,并联合部门和企业在上海、香港等地增设联络处。加强与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发改委、中国贸促会等国家部委和国际支部驻京沪机构的联络,申办更多、更高规格的国际会议。探索创建国际大型展会申办基金,整合资源,加大申办资金投入。进一步细分会议市场,重点申办高端国际支部行业会议、企业年会、奖励旅游会议。同时,完善国际国内大型专业展会主办单位和关键人士的激励办法。

4、着眼国际会展市场,制定并实施会展业国际营销计划。以参加2011年上海世博会为重点,支部实施好成都市相关活动,开展好新一轮城市大营销。增加国内国外会展产业和项目推介频次,突出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和亚欧美等地的成都友好城市的推广。深化会展产业和会展项目季度新闻发布制度,及早定期向社会公布信息。会同宣传部门、展会举办机构,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投放宣传广告。

5、比照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完善会展设施。对标国际会展之都法兰克福,立足我市的国际定位,合理规划布局会展场馆、会议设施、节庆举办场地,规划并推进2个大型展会集聚区(世纪城新会展中心、非遗公园展览中心)、5个国际会议集中举办地、5个大型节庆活动举办地的相关建设任务。按照国际标准,用新技术、新材料改造现有会展设施,提高会展硬件的智能化、网络化、人性化水平。推动主要会展场地完善配套设施,特别是世纪城新会展中心的海洋公园和歌剧院。

6、夯实会展基础,加强会展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按国际惯例修订会展统计指标体系,为深入掌握产业发展状况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按会展产业链发展要求,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健全会展节庆活动项目库和包含展览企业、广告策划公司、宾馆酒店、旅游景点等信息的数据库。健全评估体系和会展服务招投标制度,引导会展企业走“绿色环保”和“循环经济”的路子。加强成都会展网站、贸促网和展会专题网站建设。推动成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形成“学、研、用”统一的培养机制。将展会项目、企业引进和高层次会展人才引进相结合。全面实施“会展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对成都全行业从业人员开展轮训,并选送一批人员参加国际国内的专业培训。

〖1〗〖2〗〖3〗
2011年市政府工作回顾

2011年,是成都发展史上面临重大困难和艰巨挑战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克服了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xx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三名的优良成绩。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增长1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7.5亿元,同口径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4025.9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亿元,增长20.3%;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29元,分别增长10.1%和10%。

一、进一步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持续扩散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衰退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全面分析、迎难而上,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及时实施了抓投资、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工业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7.1亿元,增长21.5%;完成工业投资1254.1亿元,增长32.9%。京东方4.5代液晶面板线等120个重大项目投产达产,天威光伏二期、中蓝晨光新材料基地等224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汽大众35万辆轿车等110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投资160亿元,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20户,工业集中度达70%。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户和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2户。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0%。

二是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2233亿元,增长13.4%。国际商贸城等重大商贸业项目加快建设,阿里巴巴西部基地启动建设。引进投资过亿元物流项目10个,新增中外运等知名物流企业8家,开通成都至卡拉奇、吉隆坡客运直航和至欧洲货运直航,联合中国商飞集团和四川航空组建成都航空,再次荣获中国物流中心城市杰出成就奖。成都银行获批筹建国内首批消费金融公司,南洋商业等6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成都,硅宝科技等5家企业成功上市,市工投集团、兴蓉公司等通过发行债券、信托产品实现融资75亿元。旅游市场迅速回升,“双百工程”扎实推进,锦里二期开街,熊猫卡主题营销成效明显,接待国内外游客5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0亿元,分别增长34%和33.2%,被授予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网络成员。协办和承办西博会、欧洽会、网交会等会展活动320个。新增服务外包企业66家。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

三是农业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3.7%。新增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等优势特色规模生产基地29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件。启动实施粮食丰产示范工程等农业项目624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支部763个、农用地流转面积64.9万亩,农业产业化带动面67%。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成标准化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30个,彭州餮舻3个农业物流基地加快建设,大中型农业物流配送中心累计达13个。新增节水灌面24.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3万亩,解决了4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第二轮扶贫开发,贫困村农民人均增收806元。实现林业总产值247.8亿元,增长15.9%。成功举办第二届成都国际农业博览会。双流等7个区县荣登全省十强县,其中新津县首次入围。 (1)(2)(3)(4)(5)(6)

四是开放合作成效明显。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到位省外内资1448亿元,分别增长24.6%和35.5%。新签约富士康、马士基等228个重大项目,新引进德国邮政、埃森哲等世界500强企业9家,落户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达139家。实现进出口总额178.6亿美元,其中出口105亿美元,分别增长15.4%和15.5%,成都出口加工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全面启动成资、成眉、成阿等合作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6亿元,引进项目24个,与德阳、雅安、凉山、乐山、泸州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成都、眉山、资阳实现区域通信并网共用长途区

号。斯里兰卡设立驻成都总领事馆,与德国波恩市缔结友城关系,与澳大利亚珀斯市建立友好关系,成功加入世界城市联盟。荣获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称号。

二、进一步加快和提升了灾后重建

坚定不移地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按照“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灾后重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城乡住房重建基本完成。按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大力开展城乡住房重建会战。加快推进农村住房重建,维修加固31.5万户,达100%;重建完成13.7万户,达98.4%,基本完成农村住房重建任务。扎实抓好城镇住房重建,维修加固14万余户,达100%;重建完成3.6万户,达84%,基本完成除高层外的城镇住房重建。积极援助汶川、青川285户因灾失地群众异地安置到邛崃市。此外,精神家园重建同步实施,心理抚慰工作成效明显。

二是基础设施重建扎实推进。全市中小学校重建全面完成,灾区17.5万中小学生在9月1日前全部告别板房搬进永久性校舍。239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竣工203个,竣工率84.9%。公路重建累计开工1998公里、完工1940公里,国道213线、成灌快速路、虹口旅游道路和小鱼洞大桥等建成通车,22个灾区县乡客运场站投入使用,成灌铁路全线贯通。彭州白水河、磁峰和都江堰白沙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水利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完成31个,生产设施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上海、重庆、福建等省市对口援建工作进展顺利,开工援建项目188个,完工123个,完成投资74.7亿元。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学、彭州新兴镇公立卫生院等社会援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灾区产业重建全面加快。都江堰等4个重灾市县工业经济快速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超过灾前水平,崇州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启动建设。农业恢复发展成效明显,优质粮油、特色水果、特色渔业、道地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都江堰10万亩特色效益农业集聚区、彭州万亩川芎示范园、崇州桤泉现代高新农业园等产业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灾区旅游业加速振兴,56个旅游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都江堰伏龙观修复全面完成,大邑花水湾温泉度假小镇建成开放,西岭雪山南国冰雪胜地建设成效明显,安仁古镇冠名中国博物馆小镇。

三、进一步深化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市级耕保基金筹集全部到位,254个乡镇发放耕保基金11.4亿元,惠及109万农户,涉及耕地384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建立健全了集体公益林生态保护资金制度。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实施土地整理项目72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84个,新增耕地面积约8万亩。农村产权交易流转顺畅,实现流转2.7万宗、金额21.2亿元。制定出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市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增村镇银行2家,兴办小额贷款公司8家。新增油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开展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

<1><2><3><4><5><6>

二是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入推进“五项改革”试点,郫县公共服务体制改革、锦江和武侯区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等改革试点取得成效。全面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民主议定、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项目决策管理机制,率先在全国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投入专项资金7.1亿元。完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在所有村和涉农社区成立议事会,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明显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被评为2011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

三是城乡社会事业改革深入实施。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教师“县管校用”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职业教育市场配置机制。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行管办分离,组建医院管理局,制定出台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暂行办法和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办法,城镇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低2.36倍均提高到6倍,财政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80元。

四、进一步加速了城乡现代化建设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积极推进枢纽中心和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市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是枢纽中心建设全面展开。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加快,双流机场二跑道建成投运,新航站楼开工建设,第二机场规划启动论证。成昆货运外绕线、成绵乐城际、成都东客站等重大铁路项目加快建设,成蒲铁路、成灌铁路彭州支线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基本建成,地铁1号线轨道全线贯通,地铁2号线站点顺利建设。人民南路改造、成彭高架桥建设完成,打通城区断头路21条。成都至南部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邛名、成绵复线、成自泸、成安渝等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通信枢纽建设扎实推进,数据存储灾备等重点通信枢纽工程全面启动,中西部首个国际出口直达数据通道顺利开通,成都云计算中心开机运行。金融、商贸物流和科技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天府新城金融总部商务区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等金融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

建设,新都物流中心和成都保税物流中心起步区建成投运。22个西部科技中心重点项目、47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成为创建中国软件名城五个试点城市之一。成都高新区创世界一流园区成效明显,综合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全国第四。

二是城乡规划建设继续加强。编制完善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郊区(市)县域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和街区规划,编制实施了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公交场站等专项规划,基本实现市域各类专业规划满覆盖。制定完善了小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完成首批33个统筹城乡发展综合示范试点镇规划。中心城区“两轴四片”累计完成投资82.4亿元,城中村改造完成拆迁184.2万平米。加快四大新城道路管网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建成区面积增加21平方公里。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123亿元,旧场镇改造实施项目200个,完成投资8.2亿元。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累计竣工582万平米。新投放公交车1165辆、出租车800辆。「 1」 「 2」 「 3」 「 4」 「 5」 「 6」

三是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深入开展了中小河流域治理,实施城郊结合部雨污分流工程,严格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建成乡镇污水厂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微型污水处理设施138座,中心城区、县城实现污水处理设施满覆盖,全市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22.9万吨,成都自来水六厂c厂开工建设。大力开展了扬尘和机动车污染整治,完成三环路内燃煤用户清洁能源改造3万余户,财政补贴5.2亿元关闭市域煤矿,彻底退出煤炭采掘行业,成都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强化了市容市貌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心城区主要出入城通道风貌整治,环卫管理向农村延伸覆盖,近郊数字城管系统建成投运,完成菜市场达标整治157个。实施了三环路、绕城高速、城区铁路环线、机场高速路生态带建设,全面启动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完成首期造林6万亩,永陵、苏坡等9个城市公园建成开放。荣获中国和谐管理城市称号。

五、进一步发展了城乡社会事业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大力实施“八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就业社保切实加强。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成都市技师学院正式招生,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工作成效明显,发放就业券15万人,培训后上岗11.6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2.8万人。率先在全国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广,医疗保险费用实现全域结算,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征地农民养老金标准。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2.5%和28%以上,农村五保对象最低供养标准提高53%,有意愿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100%,覆盖面居全国前列。全市无一例低保家庭学生因贫失学,7012名困难群众得到法律援助,市儿童福利院、市二福利院、市殡仪馆、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顺利推进。扩大了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保障对象收入线准入水平由家庭年收入4万元调整为5万元。提高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发放标准,开工建设廉租房1.15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5万户,东郊惠民工程惠及家庭16516户。获得新中国成立60年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奖。

二是教育卫生提升发展。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完成城乡薄弱学校改造和47所农村标准化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组建中小学、幼儿园名校教育集团115个,建成农村教师住房6293套,基本解决了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补偿券,8.9万名中职学生每人每年享受1200元学费资助,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资助中职学生城乡满覆盖。乐盟、爱思瑟国际学校建成开学,成都社区大学成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药品供应配送“两网”建设从农村扩至城市社区,新市民健康倍增计划深入实施,已婚待孕妇女叶酸片发放率达97.3%,3.14万名农村产妇享受住院分娩补助政策,160万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享受免费生殖健康检查。成都医学城完成一期规划并成功引进八一康复中心、北京阜外医院等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基本建成,成都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主体完工,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成功处置全国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全面加强了残疾人、妇女儿童、老龄、双拥、地方志、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

  1    2    3    4    5    6  

三是科技文化蓬勃发展。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获得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资金30亿元,顺利实施264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成为国家“十城万盏”节能应用工程示范城市。积极创建首个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获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全市专利申请量26135件、授权量16349 件,分别增长36.4%和58.1%,增幅居全国城市前列。深入推进品牌发展战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9件,全市注册商标6.86万个,居中西部第一位。全面完成基层文化“两馆一站一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成功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成为永久举办城市。成都文艺之家建成开放,成都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全民读书活动获得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彰。完成3015个自然“盲村”7.8万农户地面卫星接收设施配置安装工作,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部通达光纤。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wcg2011世界电子竞技总决赛和承办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等高水平赛事。此外,防震减灾、移民安置、统计、审计、保密、侨台、参事、档案、人防、兵役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四是平安成都扎实推进。深入开展治安整治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严厉查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成功侦破并妥善处置“65”公交车放火等案件,国庆60周年和西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安保工作成绩突出,火车北站等重点区域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改善。深化全域成都户籍管理,创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建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从“以证管人”向“人房关联”管理转变。持续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成诚信计量市场214个,财政投入1亿元完成15个消防(队)站建设。大力开展道路交通秩序专项治理,酒后驾驶等违法交通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大维稳、大综治、大调解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信访逐级负责制深化落实,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明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六、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自身建设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是依法行政全面推进。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坚持联系市人大、市政协工作制度和重大决策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结建议、提案1252件,办复率100%,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满意率99.7%。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件,制定、修订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20件。全面推进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工作,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五五普法”不断深化。

二是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全面推行并联审批和建设项目分段式并联审批,全面完成市区两级“两集中、两到位”,窗口授权率从83.1%提高到99.1%、现场办结率达94.2%。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年检30项和行政许可收费24项,废止规范性文件237件。建立健全重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电视媒体发布重大政府信息290条,市政府门户网站荣获全国综合创新奖。加强行政效能问责,完善受理投诉工作制度,电子监察系统与行政审批通用软件、网上政务大厅实现无缝衔接。「 1」 「 2」 「 3」 「 4」 「 5」 「 6」

三是廉政勤政深入开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集中开展了整治教育医疗乱收费、扩内需促增长、加快灾后重建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扎实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商业贿赂和小金库等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施部门权力统一编码管理,编制公布49个市级部门和单位7437项行政权力清单。坚持勤俭节约,严格机关公务车辆购置,严格因公出国(境)审批,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继续压缩日常公用经费支出10%。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等活动,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问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仅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保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全面加快和提升了灾后重建,取得了灾后重建重大阶段性成效,全市呈现出灾后重建成效喜人、经济止滑回升、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和省驻蓉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驻蓉部队,向给予我们无私援助的上海、重庆、福建等对口援建省市,向所有关心支持成都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全面实现灾后重建的目标还有不少困难和大量工作要做;投资拉动为主的局面还未改变,特别是社会投资情况还不理想;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远未完成,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还任重道远;资源、环境制约和影响日益突出,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有新的突破性进展;部分群众生活还较困难,就业和社保压力较大,保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1)(2)(3)(4)(5)(6)

文化局2011年年终总结

2011年是“xxx”开局的第一年,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指导下,我局以建设“文化强区”为龙头,以“扫黄”“打非”工作为主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以富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圆满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工作奋斗目标,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全新突破

1、认真做好文化产业规划

2011年是“xxx”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年。为了确保我区文化产业有新的起色,我局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重要性。2011年3月份,我局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历时一个多月,对我区文化资源状况进行调研。为拓展思路,我局在市文化局领导的支持下,带领全局科以上干部到武侯祠、锦里、市群众艺术馆、草堂诗歌大道等地参观,并听取了锦里一条街、群众艺术馆负责人的就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拓展思路进行创新的经验介绍,对市文化局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深入了解,开拓了思维,对我局发展文化产业起到了巨大帮助。在此基础上,支部人员写出了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议初稿,并邀请有关专家审论,几易其稿,形成了《金牛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议》(2011-2011),此建议的形成对我区制定“xxx”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规划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对我局下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明确的方向。

2、抢抓机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落户我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魂。2011年,我局积极抓住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为争取国内唯一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在区领导的带领下,在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加班加点,配合相关部门,认真做好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的申报、争取工作,并取得了成功。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已列为成都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也多次进行报道,为全力做好此项目,我区常委会专题研究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建设问题,成立了金牛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建设指挥部”,我局主要承担项目的筛选入园等具体工作,这对于再现、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大提升成都对外知名度,带动区域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为做好此项工作,承办好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了象征主题公园标志性门楼设计,正抓紧落实相关工作,正在抓紧对项目入园的筛选工作。

3、打造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彰显交子故乡风采

文化品牌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没有文化品牌的支撑,文化强区就是空谈。历史文献记载,交子诞生于1023年的北宋初期 ,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据专家考证,交子就诞生在金牛区。为此,为了保护好“交子”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努力打造好这一重要文化品牌,扩大“交子”的影响力,我局专门成立了“交子”项目办,着力打造包装“交子”品牌。目前,“交子”品牌的网络域名已申报成功,“交子”商标全方位注册工作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这对于保护我区文化品牌,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局专门成立了“交子”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目前,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交子”商标注册申请,我局已形成了较为详实的工作方案,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包装、打造、运作好这个项目,进一步做好文博旅游项目的相关工作。我局积极配合,认真做好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区“非遗”项目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区文化局,我局为进一步作好“非遗”工作,专门成立了“非遗”项目办。

「 1」 「 2」 「 3」 「 4」 「 5」

二、 文化事业全面大力发展

1、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加强

2011年,我局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结合我区的实际和特色,进一步加强健全和完善覆盖全区的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加大涉农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力度,进一步完善涉农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对三个涉农街道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设备,以及广场文化场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类指导,很好地巩固和发展了三个涉农街道的基本文化阵地。其中,沙河源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00平方米,藏书共4000册。天回镇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605平方米,藏书共4000多册。目前三个涉农街道的文化活动场所已基本达标。

我区13个街道110个社区共建有文化活动室224个,大部分社区还建立了宣传栏、阅报栏,图书阅览室,在部分社区建起小型文化广场,便于广大群众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切实加强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的规范化建设,现全区各街道、社区都有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营门口街道银桂桥社区,其综合文化活动室中设有文体活动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等,面积达300平方米,图书达XX册以上。人民北路街道新村河边街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中设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文体活动室等,面积达182平方米,藏书达XX册以上。

2、进一步加强区图书馆、文化馆两个国家一级馆建设

强化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功能建设,注重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

2011年图书馆新购置近15万元的图书,极大的丰富了馆藏。为向社会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图书馆主动调整上班时间,把开放时间延伸到7点,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主动上班,将为社会服务落实到实处。今年图书馆共支部各类读者活动、读书活动7次,同时还利用暑假期间举办了“青少年读书活动”、“青少年网上阅读知识讲座”、“青少年知识竞赛”、“科技知识讲座”等活动,并与社区联合支部“青少年读书活动”,活动受到了

家长和同学的好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2011年5月30日-6月5日,图书馆开展了一年一度为时一周的全国性“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此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共展出展版15张,为抚琴西南街社区图书室、茶店子社区图书室等6个社区图书室送书3千余册。今年1-10月图书馆新增各类书刊5千余册,电子图书100余册,对外借阅22万册;外借人次11万人次;期刊、报刊阅览人次6万余人次;电子阅览室上网查阅资料人次8千余人次。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我区图书馆已被成都市文化局向四川省推荐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文化馆加大对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极大的提高了干部队伍的素质,荣获了由中共金牛区委授予的“XX―XX年度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强化制度建设,制定了《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管理制度》、《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报销制度》、《会计人员守则》等制度。配合“双创一复查”工作,更换了更为规范的指示牌、科室牌;对已拆的旧办公楼内的物品进行归类、保存;定期对演出服装进行保养。对馆舍、馆貌及相配套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整改。精选了近年来演出的剧照,将其放大、装框,并悬挂在过道墙上,既美化了环境,又提供了宣传的渠道。(1)(2)(3)(4)(5)

3、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区现有13个街道,110个社区,共有文化辅导员455名。拥有常年开展文化活动的业余群众文体队伍316支,每个街道都拥有20支以上。

我局注重加强对基层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举办了四次“社区文化辅导员培训会”,共有1000余人次参加,对我区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社区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6月14日,举办了今年首次社区文化辅导员培训会;6月16日,在金牛公园举办了声乐培训活动,全区13个街办268余名社区文化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7月5日上午,在金牛公园举行了“群众广场舞”骨干培训、辅导活动,共有来自全区各街道、社区的266名文艺骨干参加了本次培训、辅导活动,文化馆聘请了四川省舞蹈学校的舞蹈老师为大家指导秧歌舞;8月7日上午,“社区文化通讯员”培训活动在文化馆培训部二楼隆重举行。来自各街道、社区的55名社区文化辅导员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文化馆的文学专业干部围绕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金牛群文》杂志的版块设置等问题与社区文化辅导员进行了认真交流。全年业务干部下基层已达人均50天以上,圆满完成了一级文化馆下基层培训、辅导工作任务。

区图书馆在继续搞好本馆服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协助白果林社区、抚琴西路社区、银桂桥社区、育苗路社区等20余个社区建立完善了社区图书室,并集中时间和精力下基层对社区图书室管理员进行了图书上架、分类、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辅导。全年全馆职工下基层辅导社区图书室管理员60天以上。

4、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以高雅艺术进社区为龙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2011年4月27日在金色歌剧院举办了今年首场“高雅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辉煌金牛――成都市金牛区庆“五一”文艺晚会》,用文艺节目的形式集中展示XX年区委、区政府突出工作成就,展示金牛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以期达到激励、鼓劲的目的。整场演出有80%都是我们自己支部创作的有金牛特色的节目,此场演出得到了区领导和各界同仁的高度评价,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全年共支部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十场次。

大力开展群众创作演出活动,在"蓉城之秋成都风情节"国庆中秋节庆系列文化活动中,支部创作的节目获得多项大奖, 9月22日,"蓉城之秋成都风情节"2011群众广场舞大赛:营门口街道《爱尔兰踢踏》获得二等奖、抚琴街道《黄河恋》获得 二等奖、区侨联艺术团《金秋鼓舞》获得二等奖、茶店子街道《腰鼓》获得三等奖; 9月29日,"蓉城之秋成都风情节"开幕式《龙腾金沙》:鸡公车表演《成都妹妹》荣获民俗表演特别奖; "蓉城之秋成都风情节"新农村建设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喜剧小品《就业之后》获得一等奖;摄影作品11件获奖,并包揽了一、二等奖;在此次活动中我局荣获支部工作奖。

积极推进廉政文化“五进”活动。支部创作的“廉政文化”精品节目喜获省、市大奖。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2011年成都市反腐倡廉曲艺小品比赛”中,我局支部创作的文艺作品:小品《红包》获得一等奖,小品《干咳》获得二等奖,其中小品《干咳》还参加了“成都市反腐倡廉曲艺小品晚会”的节目录制。金牛区作为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一、二等奖的参赛单位,充分展现了我区在文艺创作方面的强大实力。

「 1」 「 2」 「 3」 「 4」 「 5」

以创佳为龙头,充分发挥文化作用。为积极配合我市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我局认真承办了《“创佳”进万家,金牛锦上花》――金牛区“创佳”宣传文艺演出活动并认真支部了创佳文艺作品的创作,其中,三句半《“双创”工作作贡献》、朗诵《金牛区“双创”百字歌》、“创佳”版喜剧小品《听不懂》旨在让市民了解更多的“创佳”知识和意义,11月上旬,我局分别深入到茶店子、营门口、人北、荷花池、黄忠街道五个街道、社区进行了巡回演出,受到了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成都市和我区创佳工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积极开展群众性创作活动。2011年,我局支部创作文艺作品百余篇。发表文学作品、美术、书法、摄影、剪纸、篆刻等作品560多篇、幅,其中文字作品近80万字。《来帅见父 》等12篇

小说 、报告文学 、散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的奖励, 由著名学者、诗人流沙河题写书名,市长助理、区委书记文登来作序,共有150篇作品,达30万字的《成都市金牛区民间文学集 》于10月正式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金牛区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空白,而且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文化市场管理成效显著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文化局的领导下,我局以创建全国保护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工作主线,以“扫黄”“打非”为工作指针,深入宣传、贯彻执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以查处大案要案为抓手,坚持打防并举,强化服务理念,认真做好文化市场行政许可工作,不断加强法规宣传,提高文化市场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法制意识。4月,支部全区娱乐场所经营业主集中进行培训,并支部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学习。全年共支部检查1910人次,出动车辆439台次,检查网吧1469家,检查音像制品商家436家,娱乐场所120户次,印刷企业42户次。共查处违规经营单位172家,其中网吧98家,音像45家,娱乐1家,电子游戏22家,取缔黑网吧2家。据保存违法音像制品470979盘,非法出版物26000余册,非法印刷品32700张、ps机13台、游戏光碟273盘、游戏机37台、游戏机主板33块。立案处罚案件62 件,支部销毁非法音像制品69 万余张(盘),。并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重拳出击,努力净化区文化市场秩序,有力促进了全区出版物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全年共查处5000张以上的非法音像制品的案件21件,经过对文化市场的重拳出击,为全区市民营造了一个健康、干净、文明、有序的生活环境。文化市场举报案件查处率达100%,违法案件查处办结率达100%以上。取得了“反盗版百日行动先进集体”、“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集中执法季行动先进集体”的成绩、“扫黄打非”先进集体。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绩突出

我局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办发[2011]42号)要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已落户我区,健全和完善全区文物保护三级网络,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了文物安全。通过前期的大量发掘和保护工作,我区境内的文保单位朱悦火廉 墓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局正在进行对朱悦火廉 墓墓室的测绘和排水工作。「 1」 「 2」 「 3」 「 4」 「 5」

以全国文化遗产日为契机,我局于2011年6月8日―12日在全区开展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分别在金牛区图书馆和沙河源街道办事处举办了大型的文物法规知识、珍贵出土文物图片以及邮票、钱币等宣传展览活动,现场放映了《人文金牛》、《魅力成都神秘金沙》等宣传片,向社区群众发放文物宣传资料百余册,参与群众达5000余人;为了保护好交子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扩大“交子”的影响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我局领导班子调整以后,始终按照创“四好”班子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班子自身建设。通过班子例会和支部生活,班子成员不断加强学习。按照学习要精、要管用的要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xx大、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思想,经常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并以反腐的事例激励和警示大家,要求大家从“公”和“廉”入手,建立目标一致、团结进取、廉洁高效、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文化局领导班子。

2、加强机关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干部队伍

2011年局领导班子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入手,带领全局干部职工不断加强学习。一是深入学习了“xxxx”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机关党风廉正建设,多次支部学习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经常强调廉正工作,严格执行“四大纪律和八项要求”;二是重点结合本系统、本专业的实际,支部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印刷业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工作中严格做到依法行政,始终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3、加强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

我局机关还不断加大落实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的力度。 围绕建立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中心工作,以“四学一统一”为标准,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的形象素质,尤其是执法队伍素质,坚持“五多五少”和“十不准”原则,成立了文化局案审委员会,促进规范行政,依法办事。极大的提高了全局机关干部的行政能力,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了巨大保障作用。

六、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督办件,领导批交办事项办理情况

2011年,我局共接到领导批办事项和督办件42件,办结率为100%。

七、政务信息报送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我局目标管理,做到了及时准确的上报各类信息供265条。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

八、目标管理情况

我局认真做好了目标的编制下达、运行监控和考核奖惩工作。制定了我局二级目标管理制度,结合区委、区政府和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进行分解、下达,下发了《金牛区文化局关于2011年目标分解一览表》、《成都市金牛区文化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目标》、《金牛区文化局关于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任务分解表》,并制定了《金牛区文化局目标考核奖惩制度》。局办公室加大对目标督察力度,及时通报目标完成情况,强化考核,确保了各级目标的完成。

XX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大文化工作的各项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坚持“文化强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繁荣,为建设全市科学发展先导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和谐社会首善区而努力奋斗。

(1)(2)(3)(4)(5)

From:https://www.zongjiefanwen.com/Article/gzzj/bumen/201205/18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 总结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