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总结范文网 >> 工作总结 >> 部门工作总结 >> 正文

2011年卫生局工作总结

来源: 部门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卫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各项卫生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卫生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将2011年卫生工作总结如下:

一、城乡卫生一体化加快步伐 

(一)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今年1月全省卫生改革与发展会现场会上,学忠书记、中伟省长等领导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市人事局、市编办及时落实解决市、县、乡三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人员的编制,为此项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全市除金牛区、高新区外(金牛区、高新区的农民全部进入城镇社保)的18个区(市)县所有乡镇全部启动新农全工作。全市应参加新农合农民人数562.11万人。实际参合人数为505.45万人,参合率为89.43%。其中,锦江区农民参合率达100%,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温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郫县、新津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等13个区(市)县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彭州市、邛崃市等2个市参合率达87%以上。2011年1―10月,全市参合农民中享受报销医药费用的共有127.97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4748.78万元。(金堂县等6个县(市)214.5万参合人员于7月1日开始结算报销)。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评为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

根据去年沉淀资金较多的情况,为了提高乡级和区(市)县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在深入调研、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采取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等措施,受到了群众欢迎。wWw.ZOnGJIeFANWen.com成华、温江、双流、金堂还建立了门诊慢性病大额门诊费补偿制度;青羊、都江堰、温江、新都、青白江、彭州建立了特助补偿金,加大对患重病的高费用段病人的补偿力度;都江堰、成华、温江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使合作医疗与医疗贫困救助制度有机结合,更好地解决弱势群体看病就医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一是拟定《成都市农村卫生规划》、《成都市优化调整乡镇卫生资源的指导意见(送审稿)》、《成都市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送审稿)》等文件。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新都、青白江作为农村卫生改革试点区后,我局先后召开7次专题会,对两区改革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指导。新都、青白江按照方案,对地名卫生院开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彭州市的农村卫生改革方案正在进一步论证和完善之中。同时,对全市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制作出安排部署,各区(市)县因地制宜制定改革方案,今年全面推进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的产权制度改革。三是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首先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今年底,除个别的项目因为工程招标等原因竣工时间会跨年度结束外,其余建设项目全面竣工。其次,加强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 “为民办实事”工作目标,制定了《成都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今年全面完成30个村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

(三)加强城市卫生对农村卫生支援。深入推进农村卫生对口支援“七个一工程”,在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成都市关于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对口帮扶方案》,市、县级医院定期下乡、村开展巡回医疗。目前,市级14个医疗卫生单位与14个重点建设镇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工作关系。(1)(2)(3)(4)(5)(6)(7)

(四)建立少儿住院互助金,实现城乡一体的少儿住院互助共济。为重点解决广大中小学生、婴幼儿医疗保障,2011年9月,我市正式启动少儿住院互助金工作,成为全国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建立少儿住院互助金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开展少儿住院互助金的城市。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5.59万人参加少儿住院互助金,参加率为76.05%,现已结算报销5705人次,报销金额为185.7万。

二、卫生项目年工作完成较好 

(一)积极推进卫生项目年建设。今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项目年”,加强项目计划、论证和引进,切实做好招投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国债公共卫生项目、疾病控制项目和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建设的力度,全年卫生项目共完成投资3.15亿元,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农村卫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57个,其中龙泉驿区疾控中心、大邑县疾控中心等疾控体系建设项目5个,医疗救治体系传染病区建设项目5个,国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33个,重点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4个。

(三)市级卫生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成都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市疾控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竣工面积36424平方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体已完工;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拆迁工作正抓紧进行;全年共完成投资26611万元。

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一)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坚持平战结合,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完善7个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组建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和卫生应急队伍。与省上开展应对突发大型交通事故的联合演练、与美国心连心专家和天津市急救指挥专家开展中美城市紧急救援演练,省市领导进行了观摩。为各区(市)县乡镇卫生院培养院前急诊人员480人。

建立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

2011年卫生局工作总结

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时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应急办接警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60次,其中重大交通事故29次,食物中毒事件12次,房屋垮塌事件3次,输入性疫情高危afp2次、炭疽1次;6人以下事件14次,6人以上10人以下大型事件7次,10人以上大型事件39次,共涉及医疗救治883人。及时处理麻疹、中毒、瓦斯爆炸等事件。在成都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发生后,全局加强领导,积极应对,齐心协力,科学防制,使疫情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扑灭。我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成都市2011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卫生执法监督拟定《成都市卫生局重大行政审批制度》、《成都市卫生局行政审批工作程序》,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处罚案件备案制度、集体讨论制度。支部全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政务中心人员、监督员等参加《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培训。领导干部、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合格率达100%、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100%,完成涉及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年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清理工作;完成《成都市传染病收治管理办法》的草拟、报送,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和完善城乡卫生执法体系建设,在新都、青白江开展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双流县在我市率先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设立片区和镇县共卫生所21个,极大地增强了基层执法力量,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落到了基层。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三)大力开展卫生执法工作。牵头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认真履行市食安办综合协调、支部大型整治行动和查处大案要案的职责。加大食品监管力度,大力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全市9868家餐饮业实施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70%以上。在五城区,高新区32条示范街337家中小餐饮店开展了量化分级的规范管理,对评定出甲、乙、丙单位给予授牌。积极探索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积极争取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13个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试点城市之一。综合协调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成功处理了“问题甲鱼”、“苏丹红”食品、火锅“毛棉油”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认真做好大型会议和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工作,全年完成卫生监督保障任务189余项,其中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保障任务37项,万人以上大型卫生保障103项,监测重点食品13类505种,累计就餐人数300余万,实现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零记录。

(四)着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职权,将卫生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四个处办理全部归口由卫生窗口工作人员直接承担初审及大部份事项的终审工作。二是整合前后台力量加强衔接工作,缩减中间环节、缩短办理时限。三是将原27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减少至目前的22项。四是修改《市卫生局行政审批办事指南》,加强事前告知,制作出《餐饮业事前服务告知书》。五是将食品广告证明审核、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许可证、医疗广告审核等六项审批事项由承诺件简化为即办件。六是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工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批事项,由原来6-15个工作日缩减为5-12个工作日;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审批、护士执业登记注册审批事项由15个工作日缩减为10个工作日。

一年来,市政务中心卫生窗口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审批受理1432件;医疗广告审核受理359件;性病诊疗执业许可证审批受理19件;食品卫生许可证受理860件;供水单位卫生许可证受理55件;护士执业登记注册审批受理8238件;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受理484件;射线装置工作许可证审核受理70件;放射工作人员证办理受理354件,卫生许可证变更237件,合计12113件。受理的审批项目均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卫生局窗口工作人员先后收到群众赠送锦旗3面,有3人次获得政务中心通报表扬。

四、各项卫生重点工作全面推进

(一)积极开展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以霍乱、肺结核、艾滋病等防治为重点,全面开展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2011年,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254.74/10万。

全面启动艾滋病、结核病、霍乱等防治工作。制定了《成都市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方案》、《成都市2011年艾滋病综合防治实施方案》、《成都市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和方案。成立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门诊,已为302名吸毒者进行了替代治疗服务。对27094例有偿供血人员和20836例“两劳”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筛查,筛查出艾滋病感染者111例。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结核病防治规划中期目标,狠抓病人发现和治疗两个重要环节,全面实施日本援助项目和全球基金项目。全市新登涂阳病人3311例,提前完成涂阳病人发现的目标任务,落实《成都市霍乱防治技术方案》,切实加大霍乱监测工作力度,强化群众的健康教育工作,我市在近3年连续发生霍乱疫情的情况下,首次出现了全年霍乱零发病。

〖1〗〖2〗〖3〗〖4〗〖5〗〖6〗〖7〗

狠抓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五苗”基础接种率均达95%以上。切实加强了禽流感疫情监测、人员培训和演练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加强对犬伤门诊的管理,治疗犬伤8270例。开展慢性病发病和死因漏报检查,制定了成都市慢性病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并启动了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项目。

全市共计完成查螺面积8197万m2,查出钉螺面积972.68万m2,切实加强血吸虫病控制工作力度,查出面积较上年同期增加35.90万m2;完成灭螺面积934.47万m2,完成查病91.43万人次;完成扩大化疗12.73万人次。重点加强了中小学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联防联控工作,召开了“成都、乐山、眉山、德阳市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会议”,并就组建四市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开展联控工作达成协议。省政府血防检查组检查我市血防工作,给予了好评。全市发病率稳定控制在0/万国家基本消灭疟疾病标准以内;实现了全市以区(市)县为单位消除碘缺乏病阶段国家标

2011年卫生局工作总结

准。蒲江、邛崃按期实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大邑提前完成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工作目标。

(二)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促进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促进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政府职责,落实相关政策。下发《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把发展社区卫生工作,作为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二是加强城市医疗体制改革进程,有16家各级医疗机构已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部分中心城区已基本实现城市医院与社区两级构架的雏形。三是深化社区“六位一体”功能,实施“五大健康促进工作”进社区。大力推进慢病防治、骨质疏松防治、均衡营养、残疾康复、中医药服务进社区活动。四是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定了《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与职责》,已被省卫生厅向全省推荐。五是以创建国家(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上新台阶。18个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已被省卫生厅批准。六是依托中英项目和创建国家示范优势,健全和完善贫困医疗救助体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近两年贫困救助经费达890余万。七是实施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三减两免”的措施,已实施优惠近200多万元;开展8家综合医院和15家中医机构对口辅导3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

2、强化妇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加强产科执业机构的执业规范,全市产科执业机构由原来434家调整为299家。二是严把人员准入关,强化产儿科队伍建设。将新进入人员准入和执业人员产科岗位培训(含校验换证)考试考核由三年改为每年一次,实施产科执业人员动态管理,严把岗位质量关。三是狠抓制度建设,强化产科质量管理。制定了《成都市孕产妇死亡评审管理规范》,建立了孕产妇死亡报告、现场取证、分级评审、共享资源“,在农村实施了计划生育站与乡镇卫生院合并,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与社区机构合并。五是妇幼卫生信息、监测网络健全,我市相继建立了570个三网监测点,整体推进妇幼卫生信息网络建设。 《1》《2》《3》《4》《5》《6》《7》

2011年全市全年接产总数71601人次,孕产妇死亡率为21/10万,婴儿死亡率为13.40‰;出生缺陷发生率10.31‰;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80.58%,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88.42%,妇女病查治986561人次;开展计划生育手术232890人次。

3、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少儿住院金互助系统建设,实现市属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的数据传输、处理、分析、统计,为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提供数据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新农合管理系统”和“药品管理系统”了进行验收。

(三)加强药品招标、物价管理工作。一是大力推行药品“阳光”采购政策,采购信息及时反映在网上,接受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将评分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督促相关医疗机构规范采购行为。二是落实“三网合一”,不再区分招标、挂网、备案的药品分类,将以上三个目录的药品合成在一个目录中,供各招、跟标医疗机构采购。三是要求所有跟标医疗机构必须上网采购。我市招、跟标医疗机构共采购药品70084万元,其中网上采购55922万元,占采购总金额的79.8%,超额完成了省药招办规定的网上采购金额不低于70%的要求。我市接受省检查组对 “药招”工作的检查,受到省检查组的充分肯定。配合市物价局进一步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规范调整,下发《关于修订成都市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服务收费行为。

(四)严格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全市共出动执法监督人员7692人次,出动车辆2301台次,共督查医疗机构6483家次,查处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的医疗机构、计生机构951户,清理出租承包科室医疗机构2户,查处擅自开展性病诊疗机构5户,查处虚假广告20起,立案调查603起,没收违法所得9.69万元,罚款44.51万元,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2户,取缔无证行医1531户次,没收器械、药品2145箱。向工商部门移交案件10起。

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对各级医院进行了评价、复查。坚持每季度对省、市级二十五所医院的医疗质量、工作量及费用情况进行医疗信息发布。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自愿无偿献血,医院成份输血比例达68%;对设备技术不足、管理较为薄弱的邛崃基层血站,温江、新津、彭州三个采血点实施了撤消关闭;在全市二甲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了输血科(血库)。继续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做好大型会议、赛事医疗保障工作120余件。积极推进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卫生下乡服务工作,安排邛崃、金堂医院10个专业20名医师到我市三甲医院进行培训,提高了县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积极开展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制定《成都市惠民医院医疗服务优惠实施方案(试行)》,5月25日惠民医院正式启动,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第十人民医院成为成都市第一批惠民医院。支部市级医疗单位6名老专家参加成都市首届“银龄行动”服务团,赴革命老区仪陇县支医;同时支部市级医疗单位对仪陇县进行对口支援,共援助医疗设备价值17万余元。

(五)编制“xxx”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按照“专家编规划、开门编规划、科学编规划”的原则,在理清成都市卫生事业“xxx”发展规划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座谈会,征求他们对规划的意见。目前,该规划已三易其稿,完成修改,提交局党组会讨论通过后,在年底前上报市政府。

(1)(2)(3)(4)(5)(6)(7)

五、学科和网络建设的力度加大

(一)支部医学重点学科申报、评审工作,并召开加强全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对5个重点学科、10个列入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学科授牌颁证,签订周期建设目标责任书;市儿童医院“儿科”和市妇幼保院“妇女更年期综合专科”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和专科。

(二)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一是评出41项课题作为2011-XX年度局科研课题计划。二是扩大科研项目计划范围。中标省级科研项目54项;中标市科技局科研项目3项。三是加强在研课题管理。完成科技成果鉴定7项,获市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四是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培训和推广工作,推广实用技术项目4项。五是举办为期两天的科研培训班。

(三)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对1338名县乡卫生机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对494人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举办各类学科的短期培训班11个,共有3000余人参加,支部1000余人参加“现代临床”刊授教育,3000余人参加

2011年卫生局工作总结

远程医学继续教育。

(四)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1、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通知》,有10个区(市)县、11个市卫生医疗单位建设了网页,与《成都卫生信息网》实现链接。2、启动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是对《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进行了演示。二是研制完毕《成都市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对《成都市卫生局视频会议系统》配置硬件。四是完成了《少儿住院互助金系统》软件,定点医疗机构已使用系统进行报帐。3、完成了已立项的《成都市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和分析系统(二期工程)》和《成都市卫生执法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4、继续完善XX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后序工作。5、增强和完善了“成都卫生信息网”的功能建设。

六、中医药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一)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建设。全市119名县级中医机构的人员参加了全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急诊急救能力得到强化。广泛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市县两级中医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精品中医医院建设。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王静安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被列入科技部“十五”公关课题并已正式启动。新增市级重点中医专科4个。

(二)巩固和发展农村及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市场。积极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鼓励引导参合农民选择中医药服务。郫县、彭州市达到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标准。开展中医进社区活动,16家省、市中医医疗机构对口辅导3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工作初见成效。金牛区沙河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四川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

(三)继承、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完善成都中医名医馆的服务功能,建立了“国医大师王静安工作室”,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和保护工作,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新增特色专科9个,在馆名中医已达59人,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继续推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支部开展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的学习活动。举办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完成乡村医生中医学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年度招生计划,新增学员300名。

[1][2][3][4][5][6][7]

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成都中医药应邀赴奥地利林茨市参加首届中国中医药展获得圆满成功。成都中医名医馆参加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的展出受到一致赞誉。

七、爱国卫生工作不断深入

(一)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提高健康意识、共建和谐成都”为主题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共出动了3万余人次,清除积存垃圾4.5万余吨,清除不卫生死角1.5千余处,清理违章乱摆乱放、乱设摊点上万余起。整治农贸市场78个,使市容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大力开展除四害防病工作,治理“四害”兹生场所3.2万余处,投放各类消毒药物150吨,使“四害”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在全国爱卫会支部对我市的爱国卫生工作检查中受到好评。

(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卫生防病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电视台开辟了“健康成都”栏目,全年共播出节目180期,全年还支部医务人员和健康教育工作者148人,深入20个区(市)县的35个镇乡,开展送健康知识下乡活动。在我市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离流感疫情期间,及时印制了宣传折页200万份、健康教育壁板2万套、防治知识光盘100张,发放到乡镇、村、社,使广大老百姓及时掌握了防制知识,有效控制了疫情。

(三)全面展开农村改水改厕工作。以血防地区为重点,在邛崃、蒲江、大邑开展改厕项目试点工作。共完成项目目标人群健康教育培训13万人次,完成卫生户厕建设8200户,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围绕重点集镇建设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市级卫生集镇建设,从抓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抓镇安全整治、抓规范管理入手,全年共建成7个市级卫生集镇。

八、党员“先教”活动成效明显 

(一)党员“先教”活动收到实效。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针对自查和群众提出的六个方面不足,局领导班子3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把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作为市委、市政府先进性教育活动公开承诺整改目标,在成都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着力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城乡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从业行为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民主评议,局先进性教育活动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达96%。

(二)以“先教”活动促进行风建设。狠抓软环境治理,塑造文明窗口形象,针对投资软环境调查测评、“万人评风”中对卫生工作反映出的问题,局党组6次专题研究,认真反思,积极整改,向市政府报送了《成都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服务行为的情况报告》。为了控制医药费的不合理增长,制定了《关于规范诊疗服务和医药收费行为的实施意见》,对合理用药、检查、规范收费行为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完善和落实医德医风查巡制度。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诚信示范医院”活动,提升了卫生行业形象。

认真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共接受信访举报115件次。受理46件,办结43件,办结率 93.5 %。完成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4项。加强对卫生项目建设的监管工作。

(三)扎实开展 “党员进万家”活动。坚持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践行先进性的重要内容,支部党员到邛崃、金堂、西御河沿街社区、西华门社区等地慰问、看望了帮扶对象和贫困低保户,送去年货和慰问金。走访农户,调查摸底,着力在发展思路、家庭具体困难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特困村民实行帮扶。

围绕卫生局中心工作,以“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教育”为重要载体,开展团员青年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和“争效益、当能手”等活动,荣获成都市“双争双创”支部奖。支部“天府红丝带”、预防控制艾滋病志愿者招募活动,招募宣传志愿者240名。卫生系统青年的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2011年卫生局工作总结

《1》《2》《3》《4》《5》《6》《7》


2011年环境保护局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成都发展史上面临重大困难和艰巨挑战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大力指导下,全市环保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总量减排为总揽,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全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监管,确保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深入。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全市环保系统以“扎实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强化环境监管,提升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成都”为主题,以“六个扎实推进”、“四个着力解决”为载体,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学习调研阶段,支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析检查阶段,召开了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分析对照检查;在整改落实阶段,紧紧围绕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大局,提出八大整改措施,作出四项公开承诺,并成立了由局领导任组长的八个整改小组负责支部落实。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准备充分、支部有序、形式多样、措施得力,取得了良好效果,近50篇学习实践活动信息、简报被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简报和省市媒体采用,多次受到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检查组的肯定。

二、城乡整治成效显著。按照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要求,认真履行环保系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牵头职责,指导各区(市)县环保局健全了工作机构和制度。依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等创建标准,明确中心城区、郊区市县、乡镇、村2011年至2011年大气、水、声、固废、环境管理等五个方面59项环保指标,印发了《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监测监管工作实施方案》,纳入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标管理。加强对治理工作日常检查、问题追踪和整改督查,下达督办通知48项,编发日报、周报、简报、专报220期。市环保局在市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牵头部门中综合评分靠前。

三、统筹机制初步建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成委发〔2011〕20号)精神,成立了“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保建设领导小组”,草拟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环保专项方案》、《环境保护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推进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环保合作协议》和《生态补偿机制方案》。其中,合作协议已经市政府审定同意上报省政府,《生态补偿机制方案》已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编制完成了《成都市环保产业规划》,并已经市政府印发实施;启动了“十二五”环保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和“低碳成都”建设工作。

四、管理手段不断创新。一是推行属地化管理。将原来由市环境监察支队负责的排污费征收全部下放到各区(市)县环保部门,将原来由市环境监察支队直接管理的564家排污单位全部移交五城区和高新区环保部门管理。二是实施简政放权。除国家、省明确规定属于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总投资在8000万元以下各类轻污染建设项目,全部下放给区(市)县环保部门审批。三是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试点。先后赴南京、杭州、上海、深圳等地考察排污权交易工作情况,积极探索我市排污权交易路子和方法,制定了《排污权使用和交易方案》。四是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与市经委联合下发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通知,全市已有52家企业启动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五是创新污染事故应急防范。确定了94家重点挂牌防范对象和24家存在污染事故隐患的企业,建立了水、气、化工对口专业化、社会化处置分队,及时、妥善处置了8起污染事件,提高了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六是探索工业园区监督管理新举措。在温江开展了工业园区企业管理试点,规范了园区工业企业规范化管理办法。七是拓宽公众参与环保渠道。积极开展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局长信箱、12369网上投诉、市长公开电话等工作流程。全年办理市领导批示件152件(其中督办事项23件)、人大政协建议提案45件,受理市长公开电话50件、局长信箱291件、12369网上投诉36条,调查处理信访投诉5034件,办结率达100%。《1》《2》《3》《4》《5》

五、总量减排深入推进。一是制定年度计划。制定了全年减排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确立并实施减排项目497个。二是加强检查指导。加强了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燃煤电厂重点减排设施的核查核算管理,对全市60余个重点减排项目进行了现场检查与指导,对污水处理减排项目检查率达100%。三是完善体系建设。分类建

2011年环境保护局工作回顾

立了全市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统计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减排目标考核办法,对污染减排及统计信息实施动态管理。四是加强工作统筹。多次召开全市减排工作会议,及时通报减排进展和存在的问题,采取“倒计时”推动全市重点减排项目落实;五是举办业务培训。举办了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减排核查核算技术培训,支部了2次减排技术档案集中预审。六是做好资料预审。支部对20个区(市)县减排项目档案资料进行预审,整理上报了减排项目和减排档案资料。2011年,环保部认定我市削减化学需氧量3.93万吨、二氧化硫1.1万吨,分别占全省国家认定削减量的59.6%和12.3%(2011年我市火电装机容量约占全省的12.%),实现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双下降,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削减化学需氧量1.8万吨、二氧化硫1万吨的减排任务,减排工作位列全省第一。

六、大气整治成效明显。一是三环路以内禁煤。发布了《关于三环路内禁止使用燃煤的通告》,完成了三环路内3万余燃煤用户的清洁能源改造;支部开展了中心城区经营性燃煤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查处违规销售和使用燃煤行为。二是实行高污染机动车“双限”。发布了《关于调整高污染机动车限制通行区域和时段的通告》,5月1日起,高污染车限行区域从二环路扩大至三环路范围,开展了高污染机动车“双限”专项宣传和联合执法检查,积极推进汽车以旧换新、高污染车淘汰财政补贴、进京车辆实行环保标志管理。三是深化扬尘整治。配合市级相关部门深入开展扬尘整治提档降土、道路绿化、裸土覆盖“三大工程”,加强了运渣车规范管理和工地扬尘污染防治,落实了定期通报制度。四是支部科学防治。面对4月下旬的浮尘天气,积极支部、科学应对,保证突发输入性大气污染得到有效处置;加强大气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启动ⅳ级以上应急处置预案6次,实施人工增雨22次。全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实现31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3%,相比去年同期,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2.9%,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持平,综合污染指数下降5.7%,二、三圈层区(市)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以上;中心城区提前15天完成优良天数311天民生工程目标。

七、“治水”工作稳步推进。一是突出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源排查,取缔了一、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准保护区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完成了自来水二、五、六厂水源地保护区环境安全防护可研报告,完成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启动了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防护工程建设;开展了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建立了调查信息数据库,划定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10个。二是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1年规划建设的5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中,30个污水处理厂(站)完成了可研、征地等前期工作,12个污水处理厂(站)已进入施工阶段。全市有65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投入运行或试运行。三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监管联动机制,每季度对城乡污水处理厂出水指标进行分析;对全市358家国控、省控和市控企业污水治理设施实行全覆盖监督性监测,对连续两个季度监测不达标企业进行限期治理;积极配合市水务部门在郊区(市)县推进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建设;启动了全市生活、工业、养殖等污泥处置规划研究工作。四是开展污染限期治理。52家省市限期治理工业企业、24家省市限期治理养殖企业全部按时完成治理任务。五是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实施了70个下河口整治工程,核查了20条中小河道污染源,整治排污工业企业86家、农家乐46家,关闭养殖场146家、屠宰场11家,拆除直排厕所233个、搭建棚户17423平方米,清理河道淤积物259107立方米,促进了中小河道的污染整治。1-12月份,岷江(外江)岳店子出境断面11个月达到划定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其中6个月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改善明显;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6个月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比去年同期增加2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略有改善;沱江五凤出境断面10个月达到划定的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1 2 3 4 5

八、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成都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政府第三十七次常务会审查通过,并经市人大xx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生态市建设的意见》(成府发〔2011〕13号)已印发各区(市)县和市级各部门支部实施,《成都市生态小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大力加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家园等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全年有19个乡镇(街道)被省环保厅推荐环保部申报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9个乡镇(街道)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4个小区通过了省级生态小区专家评审,140个村被命名为“市级生态村”, 808个家园被命名为“市级生态家园”。郫县、温江、双流、青白江、蒲江率先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九、环境管理卓有成效。一是强化依法行政。认真清理XX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1日期间规范性文件,保留继续有效24件,废止15件。对市环保局代市政府草拟的79件规范性文件提出继续有效建议;认真清理行政权力事项,清理出市环保局现有行政权力189项;开展了《成都市环境噪声(震动)管理条理实施细则》、《成都市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办法》和《成都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政府规章评估;依法受理并处罚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 62件。二是严格开展环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可靠污染治理设施和可能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未落实“三同时”制度、未批先建的18个项目做出了限期整改,责令17个项目补办环评手续。全年市本级审批项目514个,环保“三同时”项目验收366个,批复试生产项目78个。参与省环保局审批项目105个,验收工业项目42个,检查试生产项目71家。参与国家环保部审批项目1个。三是强化核安全管理。对88家涉源单位和13家放射性药品生产、使用单位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完成了114家医疗机构《许可证》的申报材料审查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工作;完成了70余份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的审查,督促42家省级申办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落实整改事项;制定并印发了《成都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协助完成了双流县白家川双辐照场退役、放射源安全转移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市辐射环境管理监测站机构设立和申请编制问题。四是防治土壤污染。完成了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011年环境保护局工作回顾

工作,彭州市蔬菜基地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工程进展顺利。五是强化噪声整治。协调市公安、城管等部门,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工业噪声进行集中整治,支部开展了禁噪专项行动和联合执法检查,认真查处噪声扰民举报案件,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六是规范固危废管理。下发了加强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及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支部了危废申报登记和技术检查,建立了危险废物数据库;督促企业落实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建立管理台账,完善应急预案;公布了2011年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七是积极发放排污许可证。全市共发放排污许可证2160个,完成了国控、省控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八是出色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成都市普查工作于6月底通过四川省污染源普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和认定,共普查污染源6万余个,获得普查数据约600万组,形成了《成都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与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成都市污染源管理及对策建议》,普查技术报告被国务院污普办评为一等奖,荣获全国第四名,成都市被推荐为全省、全国污普工作先进单位。   1    2    3    4    5  

十、执法检查不断强化。一是开展了环保专项行动。按照全国、全省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支部开展了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先后检查企业1894家,整治钢铁企业10家,对4家涉砷企业、59家制浆造纸企业、77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29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6个垃圾填埋场及都江堰、温江、郫县、崇州等地工业园区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规范了企业排污行为。二是支部了“环境安全月活动”。共发现环境安全隐患24起,查处违法企业23家(其中,查处饮用水源地违法排污企业4家),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1处。三是加大了对环境违法单位的查处力度。针对重点监管企业和多次重复环境投诉问题,采取分组分片的方式进行执法检查,对成都天银制药有限公司、西华大学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了行政处罚。全市调查处理环境信访投诉5834件,行政处罚立案837件,处罚决定金额1512.5万元;排污收费核定金额7043.7万元,征收入库金额6260.1万元,环境突出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

十一、环保督察扎实有效。完善了《环保重大决策督察工作会商制度》等五项制度,制定了《环保督察问题移送处理制度(试行)》;狠抓督察业务培训,采取以会代训、工作交流、辅导讲座和专业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升督察人员依法督察、科学督察能力;深入开展环保督察,重点对各区(市)县贯彻环保法律法规和市委、市政府环保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日常督察,对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及民生工程、专项目标推进情况开展重点督察,对全市射线装置使用管理、“环境安全月”活动及机动车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开展专项督察,有力推动了全市环保工作落实。全年下达督察整改通知198份,编发《环保督察专报》30期。

十二、科技监测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会同市委、市政府目督办制定了复查迎检专项工作目标分解方案及目标考核办法,32项复查指标技术档案已备齐;全面启动“833+1”工程第三组团创省模工作,新津县、大邑县、崇州市已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积极推进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和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工作,分别举办了中心城区和二、三圈层监测站站长工作培训;认真做好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执法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获取环境质量监测数据51万余个,发布各类环境质量公告100余期,支部召开全市环境质量会商会2次;完成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大气颗粒物来源与细粒子时空变化规律”、“成都市型煤固硫剂添加方案技术优选”、“成都市中心城区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成都市环境监测业务软件系统”等课题研究。

十三、灾后重建进展顺利。根据11月2日省发改委印发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实施计划(中期调整本)》,调整后成都市环保系统牵头负责的项目共10个,计划总投资10960万元。为积极推进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先后召开了5次工作协调会,支部实地检查指导20余次;坚持了灾后恢复重建进展信息半月报制度,全年累计上报重建进展报告30份,编发工作简报3期。截止2011年底,10个灾后重建项目基本完成可研、选址、招标等前期工作;扎实抓好对口联系龙门山镇灾后重建工作,局领导及机关党委先后6次深入龙门山镇调研,清理地震灾后固体废弃物的20万元经费于9月底下拨到位,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1》《2》《3》《4》《5》

十四、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策划开展了“环保赛鹅会”、“周末市民环保见证”、“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行动”、“环保嘉年华”和“六五”世界环境日等大型公益宣传活动,共展出环保宣传展板20个,发放环保宣传资料1XX册,环保购物袋1XX个;围绕“四二二”地球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活动,深入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法制意识;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命名市级绿色学校41所。全年在各级各类媒体上刊发新闻1000余篇(条),多篇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中央级媒体转载。

十五、廉政建设取得实效。认真贯彻xx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九届省纪委四次全会和十一届市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省、市环保工作会议要求,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以强化环保“六项权力”规范运行、解决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全市环保系统未发生党风廉政问题,有力推动了各项环保工作落实。

虽然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是空气质量不容乐观。由于成都特殊的盆地地形,静风频率高,不利于主要污染物扩散。受扬尘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静风天气和热岛聚集效应的影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偏低,大气环境质量还没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二是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受城市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特别是上游来

2011年环境保护局工作回顾

水量减少的影响,我市部分中小河道污染仍然严重,黄龙溪国控出境断面水质还没有一个月达标;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无自动在线监测设备,自来水二、五厂水源地水质一个月不达标。

三是总量减排任务艰巨。截止2011年底,国家共认定我市化学需氧量(cod)减排量8.95万吨,占全省国家认定减排量的46.85%;二氧化硫(so2)减排量6.13万吨,占全省国家认定减排量的17.01%。与完成省政府下达的“xxx”目标任务差距较大。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仍较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畜禽养殖污染、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已是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农村环境管理薄弱,监测和监察能力不足,村镇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差距较大。

<1><2><3><4><5>
监察局2011年工作总结 监察局2011年工作总结

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国有产权交易入场制度全面推开。

(二)积极推进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为变分散监督为集中监督,变同体监督为外部监督,实现监督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我市积极开展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对派出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制定了《关于市级部门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成立了第一纪工委、监察分局,负责联系13个市级部门,履行纪检监察职能。这项改革也同时在6个区(市)县试点。待摸索出经验后,明年将扩大试点面。

四、切实强化制约和监督,促进权力规范运行

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的职能作用,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权力运行重点环节、重要部位的监督。围绕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开展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3361人次。积极配合省委巡视组对20个区(市)县进行巡视,发现和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促进了被巡视地区的班子建设、制度建设。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全面实行会计委派、财务总监等制度,促进了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党务公开逐步推行,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深化。

五、进一步加大反腐工作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一)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

(二)充分发挥办案的治本功能。始终坚持对查办的大要案件实行“一案两报告”制度,利用典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认真分析案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努力做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防治一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从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态势来看,一些领域和环节腐败问题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仍然时有反弹,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腐败斗争形势还比较严峻;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1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以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为主线,加强监督检查。始终把服务、保障、促进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科学发展的重大政策,特别是我市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维护政令畅通。坚决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等违背科学发展和阻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措施落实的行为。

二是以查办案件为重要手段,坚决惩治腐败行为。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力度,继续重点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严肃查办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损害发展环境、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严格依纪依法办案,坚持惩治腐败与关心、爱护干部有机统一。完善执纪执法机关之间的办案协调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三是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更加注意从源头防治腐败。认真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继续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积极推进公务卡消费、并联审批和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探索防治“小金库”有效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

四是以解决损害民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继续办好群众诉求电话、阳光政务热线,积极开展领导接访、干部下访,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大专项治理力度,加强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大力加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From:https://www.zongjiefanwen.com/Article/gzzj/bumen/201205/18765.html
    Copyright © 2012 总结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